分享到:
 
前     言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据统计,见于文献资料的姓有6000多个,其中常见姓有300个。党姓在北宋年间编修的《百家姓》444个单姓中排位第291位。在清朝康熙年间(约1700年)编修的《御制百家姓》中因尊孔崇儒的原因,党姓排于第4位(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近代,1996年10月,杜若甫、袁义达先生编著的170万字《中华姓氏大辞典》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辞典的“后记”公布了当代中国300个常见汉族姓氏,这300个姓氏的人口大约占了我国汉族人口的98.5%。党姓在其中排列231位,与穆、燕相邻(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几的比率――纂者注)。

    每个姓都有它自身的渊源流变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内涵极为丰富。做为党姓,我们始终困惑于它的来历,更是始终想方设法想探究出它的渊源。通过本书我们将逐一揭开它其中的奥秘和令人神往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姓氏是区分族属的特定符号,具有明世系、别婚姻、区分等级贵贱等社会功能。同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姓、每族中都娶有数不清的其他姓女子,本族、本姓中*****也嫁到了数不清的其他姓氏男子家中。而且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改用汉姓,尤其是汉族,不断融进各少数民族血统,这些现象反映了人类进化、人口流动、民族融合、社会进步以及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与发展。

木有本、水有根。做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何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后,总是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中国人的姓氏历史悠久,使用古远,且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门的家族生命史,这就是家谱。中国的家谱,导源于上古,延续于当代,上下数千年,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绵长。夫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族之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思;而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治乱之由。意义之广狭虽有别,而所主之功用则无殊。寻根追祖、敬重谱系,实为炎黄子孙数千年来源远流长之雅风,世界各国,莫与伦比。中国人向有“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的说法,一般修谱间隔最长不超过30年。



数千年来,各家族、姓氏的繁衍,悲欢聚散,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世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之光。有着数千年修史传统的中国,修有众多的通史、断代史、地方史……。因此,做为一个家族也更应该有自己的一部家族的繁衍史、血缘亲族史、姓氏史。通过姓氏,我们知道自己的*****、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

姓,就是中国人的根。我们的姓氏,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文字和语言,我们的根在哪里?要了解我们的根,首先就得认识我们的姓。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追本溯源,乃是人类之天性。中国人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缘故,尤为重视寻根问祖。纂者历经十余年时间从大量典籍文献中钩沉辑佚,力求以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的建构与雅俗共赏的文笔,全面介绍党姓的渊源、历史演变、家族文化等。同时对各种说法详加考订,去芜求精,大体上理清了上古世系的来龙去脉。本书可以使你慎终追远,回味无穷,从深层意义上感受到我们华夏文化的悠久、永恒与多彩。因此,读完此书,你不仅能追溯到党氏姓氏的源头,了解到一系列同姓氏起源有关的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轶事传闻,还会增加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制度的知识,而且亦是传家之宝,留传后人,使子孙不忘自己的姓与根,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公元二00三年,党氏家族兴盛、子孙满堂,是为中兴,遂修《家谱》,传之子孙。





                                                                   党玉柱





                                                         1990年起笔于白云山长太斋

                                                         2003年7月整理

                                                         2005年3月29日完稿于锦云中园

                                                         2006年1月1日于绿波书香斋审定

党姓溯源



一、姓氏起源

据查考史料典籍记载,党姓起源共有五支:



(一)出自于姬姓①

(1)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探秘》、《百姓家风》、《中国姓氏寻根》、《华夏百家姓探源》、《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中华姓氏由来考》及《百家姓全览》所载:

“出于姬姓。据《万姓统谱》记载,为晋大夫党氏之后。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党②(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一带)其后以邑为氏,称党氏。”

(2)据2003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四)中央电视台10频道(科学教育频道)播出的专题片《百家姓》,一位女观众现场向嘉宾提问:“党姓是小姓吗?”特邀嘉宾胡教授回答道:“是小姓,党姓源出春秋时期晋国上党,在山西、陕西居多。”

(按小姓人口数量估计,约在10至13万左右--纂者注)。



(二)出自于任姓③

(1)据《百家姓探秘》、《百家姓全览》、《中国姓氏寻根》、《源于地名的中国姓氏》、《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任姓后裔。因封邑于党也称党氏。

另据《中华万姓溯源》载:“为春秋鲁大夫党氏之后,原名黨氏,今简化为党氏。”



(三)源出于项羌族

(1)据《千家姓》记载:

党姓出自古代。项羌人,原居住在青藏高原,由于吐蕃④的侵战,迁移甘肃一带,北宋时建立了西夏⑤封建政权,他们的后世子孙有的便以党作为姓氏。金代有党怀英(《辽史》作者-纂者注)。

(2)据《百家姓探秘》、《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全览》、《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源出于项羌族,党项羌人之后,项羌族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

     “据《广韵》所载,本西羌姓,姚秦将党耐虎曰,祖本夏后氏,后为羌豪”。

   《万姓统谱》明凌迪和著云:又本出自西羌⑥,自云夏后氏之后。党项羌⑦,乃为古代少数民族羌⑧人的一支,祖先居于今青海甘肃一带,从事畜牧业。唐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各部族,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移到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北宋时,以党项羌人为主体,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权。其子孙自称为夏后氏之后,遂姓党氏。

    另据《中华万姓溯源》载:“古羌族⑨有党项⑩分支,其族以族名为氏。”

     (3)据《元和姓纂·七荡》(唐林宝又撰)记载,“本出西羌,有冯翊、华阴两族系。

     (4)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同时,党氏也很可能包容了许多外来的血统,如《广韵》、《韵府群玉》及《路史》等古书记载。党氏中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居住在今青海省境内的大积石山及西宁、贵德一带的西羌族人,以“党项”为部落之名。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与同化,他们纷纷效仿汉人,以原部落名“党”为姓。(另据“西羌,祖本夏后氏”之说,实为禹的后裔,血统也应至为纯正-纂者注)。



     (四)出自于姒姓⑾

     (1)据《百家姓探秘》所载:

      “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君族子孙,故史称党姓出自夏后氏。《韵府群玉》载:“党姓为夏后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 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史料中多提到党氏乃夏后氏之后,而夏后即夏禹⑿,乃颛顼帝的姒氏子孙(黄帝-昌意-颛顼⒀ (高阳)-鲧⒁-文命(夏禹王)-纂者注)。由此看来,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其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

(3)据《中华姓氏由来考》所载:

党氏出自姒姓,大禹王的后裔。夏王朝国君夏后启的支系子孙世居党项,为西北羌族的别称。后来党项羌分布到青海、甘肃、四川边区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唐王朝前期,吐蕃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族,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移到甘肃、宁夏和陕北一带。北宋时期以党项羌人为主体,建立了西夏政权。党项羌族的后裔有的就以党做姓氏,称党氏。宋代有党进。这是党姓的由来。《百家姓》注。



     (五)出自于鲜卑族

     (1) 据《百家姓探秘》、《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百家姓探源》所载:

      “《路史》载,‘拓拔氏⒂后有党氏’。”









注:



    ①姬姓:

    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此为姓。(见《帝王世纪》)。

    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见《史记·三代世表》)。

    梁周弘正诌附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毫无疑问是最荣耀。最古老的一个姓氏。因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轩辕氏,就是姓姬。远古时期,有两个杰出的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他们都出自少典氏,相传黄帝姓公孙,号有熊氏,出生在山东曲阜的寿丘,后迁居姬水之滨的轩辕山坡上,所以改姓姬,取名轩辕;炎帝姓姜,号神农氏。据说黄帝的出生非常惊异。一天,他母亲附宝在野外,突然看见闪电绕过北斗星,立即感到身子一震,于是怀孕了,怀胎24个月才分娩。黄帝生下来就相貌堂堂,前额隆起,象太阳悬空,眉骨高高的,长得很精灵,两个多月就能说话,并且才智过人,因其才能,品德和威望,而被人们推举为华族部落的首领。他先后打败炎帝部落,茧尤和九黎族部落。黄帝的这一部落都姓姬,代代繁衍至今。黄帝的后裔,后来虽然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的嫡系子孙,却世代以姬姓相袭,一直到距今3100多年前,君临天下的周文王父子,仍然顶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寿祚最长的皇朝。

在《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帝喾生姬水,因以为氏,裔孙周文王,三十余代至赧王,子孙号姬氏,汉有周子南君姬嘉,唐水部郎中处(居)逊,代君长安,开元初,以玄宗嫌名,改姓周氏。”

从以上文字可见,姬姓始见于帝喾之时,而不是得姓于黄帝,在得姓时间上,前后相差大约260年。然而,众所周知,帝喾高辛氏也是黄帝的裔孙,所以无论姬姓见于何时,其光辉和荣耀,丝毫无异。

另据《史记》的记载,姬姓还有来自于周族始祖后稷的。相传有邰氏的女儿因踏过巨人的足迹而怀孕生子。由于不是正常受孕认为不吉利,就把孩子丢掉。此子后被人救起养活,取名弃,弃在尧舜时曾作过掌管农事的官,官名为后稷。他教人耕种,发展农业,尧就把远祖黄帝的姓赐给他,也为姬氏。

自5000年前的黄帝一以贯下,姬姓家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可谓出人头地。以周朝初期的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以及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皕(shi)等父子兄弟来说,一个个杰出卓越,以无比辉煌的功绩,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上永垂不朽。

     ②上党

      古地名。。意为与天为党。有“上党天下脊”之称。在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以西。因地处太岳太行两山之间,高山环绕,地势险要,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秦置上党郡,明时改称长治。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上党战役在此进行。1951年设长治市。



              

      ③任

      任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相传黄帝小儿子禹阳被封在任国,赐姓任。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人的封国。周朝时又有任国(在山东济宁东南),风姓,相传是伏羲后人的封国,后代也称任氏。

西汉有益州剌史任安,御史大夫任敖,南朝梁有文学家任昉(《中国姓氏寻根》)。

      ④吐蕃(bō)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

      ⑤西夏  

(1)据《辞海》释:

朝代名,党项拓跋氏所建。本名大夏,又称白上国,宋人称西夏。1038年(宋景祐五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纂者注)。最盛时辖二十二州,先后和辽、金及宋鼎峙。居民有党项羌、汉、藏(吐蕃),回鹘等族。从事农牧业。产青白盐,织毡毯。与宋经济文化联系极为密切,茶、马、盐、铁交易频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汉文典籍也广为流传。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西夏宝义二年(1227年)为蒙古(即后来的元朝-纂者注)所灭。共历十帝,一百九十年。

(2)据《辞源》释:

宋时党项羌族建立政权,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公元1038-1227年)。按西夏国主为拓跋氏之裔,因*****黄巢起义军,有功于唐,赐姓李,宋时又赐姓赵,世为夏州节度使。至元昊称帝,传十主,为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所灭。(详见辽史西夏传)。

(3)夏,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释:

     党项拓跋氏所建王朝。党项首领李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宋人称西夏,后世沿袭。都兴庆府(1205年改为中兴府)。初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辖二十二州,极盛时期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南部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先与北宋、辽鼎峙,后与南宋、金并存。制度多仿效唐、宋。创有蕃文,也通行汉文。1227年亡于蒙古。共传十帝,凡一百九十年。

(注:以上三种释义纂者对其中部分重叠内容予以删节和补充。)



辨义:

(1)西夏,中原的西部,夏谓华夏。晋书贾充传:“绥静西夏,则吾无西顾之念。”(《辞源》)。

    (2)元末明玉珍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称帝建国,国号夏。都重庆,据有今四川大部地区。明洪武四年(1371)六月为明所灭。传二主,凡十年。(《中国历史大辞典》

(3) 大夏,于西汉时期,今阿富汗北部。



  

⑥西羌

    据《辞海》释:

    (1)西汉时对羌人的泛称。

    (2)东汉羌人内徙的一支。定居在金州(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陇西(今甘肃渭河上游,天水市东部等地)、汉阳等郡。因住地偏西,故称。

    西羌起源: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此言西羌是三苗的后裔,但在材料、地理以及民族语言上都缺乏可靠的依据)。

⑦党项羌

据《辞海》释:

    古族名。羌人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山谷地带。从事畜牧。唐朝前期,吐蕃征服青藏高原诸族、部,大部分党项羌人被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北宋时建立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西夏封建政权。元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元朝时期还根据不同的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并称西夏为河西或唐兀,属色目等,次于蒙古-纂者注)。

      ⑧羌

      据《辞海》释:

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最早见于甲骨卜辞。殷周时,部分居中原。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婼、广汉、武都,越巂等部。魏、晋、南北朝、唐、宋间,又有宕昌、邓至、白兰、党项等部。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处的从事农耕。两汉、魏、晋、唐、宋中,不断反抗封建统治。东汉末内附,部分东迁内地。东晋至北宋间,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权。其首领多受历朝册封,曾助北魏,唐破氐及吐谷浑,往来联系密切,后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

     ⑨羌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尔玛”,   “日玛”。由古羌人的一部发展而来。10.2万人(198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北川等地亦有分布。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緬语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擅长掘井和石砌建筑,妇女善挑花。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曾与各族人民共同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仅元明至清初反抗土司的斗争不下百次。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时,曾建立革命政权。

   建国后,与藏族联合建立一个自治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山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县,以茂、汶县最为集中。人口共有198,252人。

     ⑩党项

     (1)据《中国历史大辞典》释:

  族名。1、又作党项羌。原在今青海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唐代,受吐蕃压迫,迁居今甘肃、宁夏及陕北地区。部分党项人进入汉人地区,入居州城,逐渐接受汉文化,被汉人称“熟户”。散处山林中者称“生户”。居住夏州(今陕西靖边境)一带的党项羌部落称平夏部。部首领拓拔(跋)氏*,唐朝赐姓李,受封为夏州定难节度使。1038年,拓拔(跋)氏后裔元昊**在兴庆府建立国家,号大夏,改姓嵬名氏。1227年亡于蒙古。2、辽对夏国境外的各地党项人的泛称。有河西党项、山南党顶、河壖党项,隗衍党项等部。辽属国中有党项国大王府。

      (2)据《辞源》释:

我国古民族。汉西羌一支。初居今青海甘肃四川边区一带,南北朝后期渐趋强大。唐贞观三年,以其地置轨州。公元九世纪后期,党项向东北迁移至今甘肃宁夏陕北一带。辽神册元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并。后其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夏地方政权。

    *拓跋(拔)氏,党项羌八部之一,势力最强。首领唐代赐姓李,宋赐姓赵。元昊建立西夏王朝,改姓嵬名氏,自诩出于鲜卑帝胄。

    **李元昊,1、即夏景宗,祖先受唐朝赐姓李,故称。2、据《辞海》西夏纪年表载又为赵元昊,因先世臣宋,赐姓赵、故宋人仍沿此称。3、李元昊(公元1004-1048年),小字嵬理,后更名曩霄。(李继迁孙),夏国王李德明子,卫慕氏所生,通兵法、佛学、法律、汉文。年二十余,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被立为皇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嗣位,年号显通,改唐、宋所赐姓,李、赵、自称(吾祖)元卒(意为青天子)。1038年即帝位,立官制,制礼仪。造文字,建蕃学,设左右厢十二监军司,辖二十二州。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地对宋作战,又同辽战于贺兰山,俱获胜,形成宋、辽、夏鼎立的局势。十一年,在皇族与后族争*****力的激烈斗争中,被子宁令哥剌杀。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⑾姒姓

      参见“禹”。是传说中大禹的姓。(在浙江绍兴的一处村庄至今居民大都姓“姒”并发现“禹陵”--纂者注。)

⑿夏禹

      即禹。亦称大禹,戎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si)姓,名文命。鲧之子。原名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任部落联盟领袖,传曾铸造九鼎。又传三苗作乱,他克之,辟土以王。其子启*。葬于禹陵,一称大禹陵。在浙江绍兴市会稽山门外。相传为夏禹的陵墓。《史记·夏本纪》太史公(司马迁-纂者注)言:“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陵房有禹王庙,庙宇雄伟,内有禹碑及窆石亭,为浙东著名胜迹。

    *启,夏代国君,姒姓。禹之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传禹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他即继王位,与伯益发生争夺,杀伯益确立传子制度。有扈氏不服,也被他攻灭。一说禹去世后,伯益推让,他被拥戴继位。





⒀颛顼

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  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 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⒁鲧

       传说中原始时代部落首领。颛顼之子,禹之父,建国于崇(亦称有崇),号崇伯。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他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未治平,被舜杀死在羽山。神话谓神化为黄熊。一说与禹同为治水有功的人物。

      ⒂拓跋

      颍川郡。古代鲜卑族姓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云拓跋氏。”鲜卑族为古代东胡的一支,原居于东北地区。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386-556年),日益强大,尽占长江以北地区,成南北朝对峙之势。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其姓名亦改为元宏。其他庶族仍为拓跋氏。又《魏书·官氏表》云,拓跋氏自称为黄帝子昌意之后裔,此为附会虚托之辞。

      [郡望]颖川郡。秦*****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初置,以颍水得名,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二、党姓辨义



(一)据《华夏百家姓探源》载:

黨(党)[dǎng]冯翊郡、冯翊堂。

黨氏起源于冯翊,祖宗姬氏。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黨和党两个字似乎是没有区别的,“黨”字笔划太多,写起来比较费事,所以,许多人每逢提笔写到这个字,就习惯地省写为“党”。不过,在姓氏学里就不同了。如果以称呼或书写别人的姓氏就不能黨、党不分,因为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家族姓氏,各有各的血脉源流。

黨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是距今2000多年前周朝王室的后裔,分别发祥于当时的晋国和鲁国。

黨氏来源:《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左传晋大夫姬氏之后。”以及《姓氏考略》上说:“鲁大夫有党氏,周公族之后,见《左氏释例》,望出冯翊。”

党氏来源: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韵府群玉》记载:“夏禹氏之后,唐有党芬、党进(应为宋代——纂者注)。《广韵》记载:“本西羌姓,姚秦将党耐虎。”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

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黨、党两个姓氏也就分不清楚了,干脆都以“党”为姓了。

(二)据《辞海》释:

党:

㈠(dǎng)①见“党项羌”。②姓。金时有党怀英。

㈡ [黨] (dǎng)①谓政党②古地方组织,五百家为

党。③处所④亲族⑤朋辈⑥偏私。

㈢(tǎng)①通“傥”,或者。②通“谠”。正直。

黨:

㈠“党㈡”的繁体字。

㈡(zhǎng)姓。春秋时鲁有黨氏。

《左传·定七年》:“王入于王城,馆于公族黨氏。”

注:“黨氏,周大夫。黨音掌。”今姓黨,读dǎng。(但在今山东(春秋鲁国故地)一带依然有将党姓叫做黨(zhǎng)姓——纂者注)。

(三)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所载:

(1)党,繁体字黨;不同于党(掌zhang)。掌(党)氏又作仉(zhǎng)氏,是另一姓。

(2)仉氏,即为掌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及《左氏释例》所载,鲁大夫有党氏,周公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文。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孟子母仉氏,或即为鲁掌(党)氏之后。

[郡望]鲁郡。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

(四)据《百家姓探源》所载:

(1)黨zhǎng(二十画)

音掌,鲁大夫的黨氏,周公族之后,望出冯翊。(见《左氏释例》)。

左传晋大夫姬姓之后。(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黨(dǎng)字,今天已简化为党(十画),但作为姓氏,黨读作zhǎng。黨、党不能混为一谈,因为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家族,各有各的血脉源流。

黨氏,根据古籍记载,以及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是两三千年以前周朝王室后裔,分别发祥于当时的晋国和鲁国,并在冯翊(今陕西省境内)成为当地名门。追本溯源,当时最为荣耀的黄帝姬姓子孙。

(2)仉zhǎng(四画)

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鲁氏之族(见《姓氏考略》)。

仉氏是难得一见的稀姓,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黨氏所分支出来的,而黨氏则是周天子的王族之后,因此,仉氏虽不多见,但却是圣君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有十分悠久和荣耀的源流。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举世闻名,她苦心孤诣教导孟轲(亚圣孟子——纂者注)成为大儒。这位贤母典范就姓仉。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在山东高苑,有一位仉经,曾官至河南道御史。

(五)据《百家姓辈分字行》(2001版)刊载:



字源《说文》:“党,不鲜也。从黑,尚声。”按,党之本义当作不鲜。蒋礼鸿先生《义府续貂?党》有云:(今浙江)嘉兴谓衣物敝垢不鲜曰菸党党。”又党字,古代典籍多用其后起义,本义已不通行。

《姓氏寻源》卷“三0”《姓纂》云:鲁大夫有党氏,周公族之后,见《左氏释例》、《周氏族谱》。澍按:《左》庄三十二年,公筑台,临党氏。” 《百家姓考略》(清初学者王相)云:“夏后氏之后,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姓。宋有党进。” 今按,据《百家姓溯源》党姓姓源盖有三支:一支以封邑命氏;一支出鲜卑族,拓拔氏有党姓;一支源出于党项羌。

(六)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中刊载:

姓氏不要简化。

简化字的使用是我国文字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国家在公布简化字的同时,也提出姓氏可以不简化。然而,这一重要原则并未引起人们重视,以至在社会上姓氏普遍被简化,甚至随意简化,造成姓氏混乱。例如:萧与肖,雲与云、修与脩、種(zhǒng)与种(chōng)後与后、塗与涂、萬与万、於与于、乾于干、穀与谷、酆与丰、黨(dǎng)与党(dǎng)等,这几组姓氏不应简化,一简化就等于改了一个姓。尤其是将傅、詹、潘、戴、蔡随意简化成付、占、泮、代、菜,就更没有道理,即混淆了姓氏,又乱用了简化字。

(至今我们的姓氏是黨(zhǎng)还是党(dǎng)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以期得到更加的明确,但纂者倾向认为我们的党姓是源自于晋国公族大夫姬氏之后—纂者注)。

(七)党、黨两字古今用法:

党和黨在现代汉语中黨是党和繁体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三个不同的用法。

1、古代汉语中,是用来专指党姓和党项族。如:“党进……黨”《宋史·党进传》卷二百六十。

2、在古代汉语里,“黨”有以下几个意义。

最早是指一种居民组织单位。据《周礼》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黨”。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黨”的另一个意义是由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这可能是由第一个意义引申来的。《楚辞·离骚》:“惟夫黨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黨”字指集团时,一般只用于贬义。现代汉语的“朋黨”、“羽黨”、“死黨”,“结黨营私”等就是由此而来的。

“黨”还有“偏袒”的意思,显然是由“朋黨”引申而来的。《尚书·洪范》“无偏无黨”。现代还有成语“黨同伐异”。现代汉语的“黨”一般是政黨的意思。

(八)繁简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异体繁多,书写笔画也较为繁琐。因此,按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进行。1964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公布时又对个别字作了调整。

同音代替的简化方法下产生的,本着在意义不混淆的条件下,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繁体字,即减少了字数,又突出了表音的特点。

用简化字包含了两者的含义。如:穀(五穀)、谷(山谷)→谷;發(發出)、髪(頭髪)→发。(但确实也给一些特殊含义的字造成了歧义和混乱—纂者)





三、新党姓(赐姓)的由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一批被遗弃和无人收养,又没有姓名的孤儿,被各地社会福利机构所收养。因此,他们被赐以党姓。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报刊,电台都曾在不同时期对这批被取姓为党的孤儿进行过报导。1994年8月《大连家庭报》刊载,在大连社会福利院收养的被遗弃孤儿。“女孩被取为党姓,男孩被取姓为国”。意为不忘党和国家的哺育之恩。

1998年8月《大连日报》刊载《姓党的孩子都是宝》一文,意为党和国家是孤儿的再生父母。

2003年《大连日报》又刊载记者专访文章,“大连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部为了使这些孩子长大后铭记党的恩情,福利院的妈妈把他们的姓都统一起来:“男孩姓国,女孩姓党。”

1976年7月28日,在一场死亡24.2万人口的唐山大地震①中,幸存孤儿党北京,被法国富商收养。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孤儿泪》讲述了孤儿党生53,自1975年在大同市社会福利院。1981年至1994年间被养父母收养,精心治好天生残脚的感人故事。影片感人肺腑,摧人泪下。参加此片演出的一位演员名叫党云涛。

纂者也曾多次被他人问及是否是孤儿,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吧!

另据2006年《大连日报》刊载:今后大连市社会福利院收养的孤儿起名将以《百家姓》赵、钱、孙、李……等次序依次排列,每年一个姓氏,并不再用“党”和“国”命名。

(二)改姓

1999年4月《半岛晨报》刊载文章:

一位小女陔因受父亲虐待而得到社会救助,由原名鲁佳佳,更改姓名为党佳佳。



注:①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震中烈度十一度。死亡25万人,重伤16.4万人。相当于400枚投掷于广岛*****当量。大连地区普遍有感,其中旅顺、金县和复县西部沿海地区震感强烈,有人震前看到地光,听到地声。复县太阳升公社张屯大队有的房屋震裂。







四、郡望①堂号



党姓,“本出西羌,有冯翊②、华阴③两族系”。

(一)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载:

党姓郡望(望出冯翊郡)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治右扶风,今陕西兴平—纂者注),“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魏(公元三世纪)将“左冯翊”改为冯翊郡。相当于今陕西省韩城以南、白水以东、渭河以北一带。可见,党氏的郡望已经离开它的三支主要发源地都有一段距离了。

(二)据《百家姓探秘》、《百家姓辈分字行》载:

党姓望族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县)。

党姓适用楹联:

?望出冯翊;姓启禹王。

?二不德行人皆仰④;两一壮语望自高⑤。

?骁勇绝伦,羡进公⑥英气;文章华国,仰琪祖⑦芳声。



(三)堂号

据《华夏百家姓探源》载:

冯翊堂。

自周朝的党氏家族,他们的子孙于三国魏——直至隋唐时期,都在陕西省大荔、高陵等地繁衍望族,过去这里属冯翊郡,由此,党氏家族子孙为了不忘祖先的出处,世代沿袭“冯翊”堂名。

[楹联]

太仆名卿经术(党茂)。

镇南节度英风(党进)。

[辈分字行] 据民国残本《党姓族谱》,青海西宁党姓一支辈分字行为:“崇善守业嗣定昌”。



注:

①郡望

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也叫地望,是传世姓氏的地域性标志。

②冯翊

郡名。汉为左冯翊*,后为冯翊郡,唐以后为同州,清为同州府,州治临晋,即今陕西大荔**县。

*左冯翊,汉代郡名。本为秦内史地,汉高祖刘邦二年置河上郡,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辖二十四县。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汉书·地理志》)。

**大荔,古代西戎族(古代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总称)的一支。史记秦纪:秦厉共公二年……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汉书九四上匈奴传:“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秦于此置临晋县,晋改名大荔县。隋初更名冯翊。元入同州,清升同州府,复置大荔县为府治。即今陕西大荔县地。(《嘉庆一统志》二百四十三。同州府一。)

③华阴(huà阴)县名。

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陇海铁路横穿。战国时称西河,秦置宁秦县,汉改华阴县。县南“西岳”华山为名胜地,山麓多松、桧及果树、竹林。

④明代武功知县党茂,忻州人。“誉来不喜,谤来不怒,有长者之道。”

⑤清代名士党湛,同州人。常言:“人生须做天地间第一等事,为天地间第一等人”,故号“两一”。

⑥宋代武士党进的事典。

⑦宋代有进士党琪,文名卓著。





(四)党姓分布区域

陕西省韩城党家村

陕西省大荔县;党睦;羌白;华阴市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党家庄;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家店村

山西省永济市;襄垣县党家湾

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区

宁夏自治区党家岔村(位于世界第二大震湖—宁夏震湖)

据《中国人的姓氏》(2007)中记载:

党姓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陕西省一定范围内却比较多见,在陕西人数最多的100个姓氏中占到第69位,在全国500个大姓中居中间靠前的位置,占到第230几位。

迁徙分布:

党姓一支明末由山西曲沃县迁徙北流,现历廿世约二千余人散居两波小一扶来各里,南丰祠建于新丰,信庵建于中和,泰堂祠建于丽洞,南山祠建于南禄。光绪间陕西饥荒,南山子孙以祭祀余款乐助多金知县梁骝藻以惠普灾区题赠。当代的党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山东、山西、云南等地较为集中。其中,陕西韩城的党家村在秦陕大地的角落里熠熠生辉,近来年随着“民居瑰宝”的美誉声名鹊起。古时候,这里的人们盖起高堂广厦,筑起堡垒碉楼,坚守着自己的香火与财富;如今,他们的后代修缮墙垣,广纳游人,依然在这里坚守着祖先留下的屋宇和行将淡漠的古风。元志顺二年(1331年),党姓始祖党恕轩,由陕西朝邑县逃荒至此,落脚开荒种田谋生。100多年后,明洪武年间,贾姓始祖贾伯通,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韩城经商,第五代和党姓联姻,其子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定居党家村,成为党家村的第二大姓。至今党家村依然由党贾两大姓氏组成,外姓极少。党姓家族原以务农为生,而贾姓却有经商的传统,乾隆年间,贾姓创立了“合兴发”商号,经营日用杂货、木材、瓷器、茶叶、药材等,在河南与湖北交界地带发了大财,成为巨商。在贾姓带动下,党姓也加入了经商行列。道光至咸丰年间(1796-1861年),是党家村经营的黄金时期,传说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骡马络绎不绝,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时,党家村大兴土木,进入了持续百年的建房高潮期。全盛时,党家村建四合院数百座,还有泌阳堡和几十座哨门、祠堂与庙宇。清末民初,战乱不断,应对有方的村人就不再经商,回归故里,安然守护着祖辈的财富且耕且读。再以后,党家村衰落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一部分的厅房、哨门以及戏台被拆毁。直到80年代中期后,在日本建筑学会青木正夫先生的推动下,中日双方组团对党家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阻断了拆毁旧房的进程,这些民居瑰宝才保存下来。近年来,党家村被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2001年6月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乡人得以坚守故宅。迄今为止,党家村有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已有670多年历史了。
(五)本家党姓来源研究

纂者于1994年曾通过原大连城市发展公司石桥轮胎业务经理党安民的牵线向山东省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家店村党万收书记写信了解情况。后几次遇见党安民他都非常热情地说党万收书记已经准备回信了,但至今沓无音信。经党安民介绍,“有一部分党姓分布在藏族地区”。并还说过:“在党万收书记那儿收藏着全国各地党姓的联系地址,许多党姓人纷纷认祖寻宗。”

2003年元旦期间,央视4台专门播放了一个专题介绍《党家庄》的片子,可惜当晚没有录下来。

纂者认为,本家党姓出自于姬姓,为晋国公族大夫后裔的可能性最大。因为祖父原籍山西永济,永济距襄垣约300公里,距党姓郡望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仅45公里,隔河(黄河)相望。并且据权威教授介绍,现今党姓大多分布在山西、陕西两省,源出于春秋时期晋国上党地区。

山东省阳谷县十五里元乡党家店村与济南党家庄的党姓。据纂者分析很有可能源自于黄帝小儿子禹阳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