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兰[蘭、欄、斕,读音作lán(ㄌㄢˊ)]←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
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蘭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蘭”。
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蘭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蘭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蘭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汉末魏、晋时期,匈奴族休屠部在凉州地区有乌洛兰氏、拔列兰氏。
到了南北朝时期,乌洛兰氏、拔列兰氏部落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公元在位)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乌洛兰氏、拔列兰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后融入汉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公元在位)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
⑴.鲜卑族独孤氏,原先为汉族,传说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因战败被俘而逐渐融入鲜卑族,成为北魏王朝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保留独孤氏之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回复汉姓刘氏者,后有改为兰氏、卜氏。
⑵.鲜卑族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汉姓为兰氏、石氏等。
⑶.鲜卑族乌洛兰氏,后改汉姓为兰氏。
⑷.鲜卑族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汉姓为仆氏、普氏、蒲氏等,亦有改为兰氏者。
⑸.鲜卑族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汉姓为兰氏、连氏等。
本书按:
另外,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之外,还有许多鲜卑氏族的佚脱之姓未入官史之籍。其中,有鲜卑族李兰氏,后改为汉姓兰氏、李氏;有鲜卑族乌兰氏,后改为汉姓兰氏、石氏,这两支鲜卑族人中皆汉化为兰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
到了南北朝时期,羌族白兰氏部落分成两支,迁徙于西南地区。其中一支分布在云南、贵州地区,被汉史称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而另一支则分布在广西地区,逐渐演化为壮族。
在这两支白兰氏(兰若氏)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兰氏、白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蒙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