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最近鄙人又翻了翻《三国志》。一不小心翻到了《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看了看太史慈传,心中总有一股很酸的味道。尤其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恨不得流出泪来:
......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
......有人举荐太史慈为将,刘繇不纳,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只是让太史慈充当斥候,担任侦察。
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出城侦察,在神亭(今江苏金坛北),跟孙策骤然遭遇。孙策也只带随从骑兵13人,其中有原孙坚的部将韩当、宋谦、黄盖。太史慈毫不畏惧,拍马冲锋,正跟孙策相对,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太史慈顺势揪住孙策,二人一起滚落下马,孙策夺得太史慈后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继续激烈搏斗。正当二人生死拼搏之时,双方救援的部队同时赶到,于是,孙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营地。此战,二人英勇搏战的精神为后世人称道。
......当时,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有泾县以西尚未顺服。太史慈趁势进驻泾县,建立屯守军府。山越之人,争相归附。孙策亲往讨伐,擒太史慈。
部下把太史慈带来,孙策抢步上前,亲与松绑,并握着他的手说:“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回答:“末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门下督,回到吴地后,又授以兵权,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后刘繇在豫章去世,其部下万余人无所归附。孙策打算派太史慈去探看虚实,伺机招抚。孙策手下人都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孙策却非常自信,他说:“子义舍我,当复与谁?”于是,孙策在昌门为太史慈送行。临别,孙策握着太史慈的手说:“何时能还,”太史慈回答:“不过六十日,二人珍重而别。后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我们从这一段中不难看孙策与太史慈两个伟人心灵之间的沟通,孙策并没有因为太史慈使自己手下败将而瞧不起他,而是拜为大将.对太史慈十分信任,在众人绝望声中说出子义舍我,当复与谁(太史慈如果不跟随我,他会去跟随谁?)这句话,可见他对自己的抉择是多么的坚定.而太史慈也没有背叛孙策,以后真的带回了可靠地情报,并且以后死心塌地的追随孙氏一族,在赤壁之战立下大功.

想一想现在哪有这般人,如果孙策是一个庸人,他得到太史慈后还会派他打探情报吗?如果太史慈是庸人,他还会回来么?如果事实有一点改变历史就会重写,变成另一件事.

现在这社会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伯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