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轩辕。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系传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代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
名将义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
义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传五经。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下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
帝胄增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
女道施惠穷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代女道昌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
勇士三千护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迁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昌姓家乘谱碟   
        1.江西省吉安府《昌氏宗谱》(元)至元丁亥(1287年)昌崇文创修;(明)成化庚寅(1470年)昌大伦重修;正德戊寅(1518年)昌廷实三修;(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本。

      2.江苏省通州(今南通)《昌氏族谱》民国12年昌德清修

      3.湖南省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18卷首末 (清)乾隆戊寅昌乃元,兼善等创修;嘉庆十一年昌民也,次哲等续修;道光二十六年三修;光绪三年昌奉彩,礼�*****男蕖D净钭直�15册。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庋藏。

      4.江西省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现存于上海图书馆。

      5.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本  创修于光绪二十八年,昌光南偕壁卿、子溪、弼臣纂修(木刻本十巻),二修于公元*****,昌照堂、昌银甫、昌铁夫等续修 线装十卷本。 三修于2005年4月,昌敦武主编,昌先绪、昌铁夫等副主编,十六开,精装本一册。湖北省图书馆、山西省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庋藏。

        6.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本 (清)昌大科 昌大贵主修 嘉庆四年创修; 大品 相陶 道光十七年续修;永开永业 光绪二年三修;茂林 安炳民国三年四修;安康 安照等 民国卅一年五修;守璋等 一九八六年六修。

        7.贵州广顺茂阴堂《昌氏宗谱》一卷本。手抄本。2000年昌吉仁首修。

        8.广西桂平《昌氏族志谱》昌师庭首修,2002年 昌文斌 昌文正等二修 一卷本。

        9.  四川省邻水县《昌氏家谱》2002年由昌定川等首修。始祖昌代仁,明洪武年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高燕牛角坨大湾迁来。

        10. 河南省信阳市吴店镇《昌氏家谱》,2000年由昌伯贤、昌书贤等首修。始祖明末清初由湖北黄麻迁到西双河,后在吴店镇定居。

 
1、贵州广顺昌氏其老字派为: 大兆维吉 正纪明伦 齐家治国 世运升平

新派: 忠厚绵世泽 源远其流长 德行贻后世 立业循旧章 士农俱为本 勤俭风尚良

       繁英庆有日 兰桂喜腾芳



2、贵州遵义昌氏字派(不全,请知者补充)(昌飞提供)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现有300多户昌氏人家.由于家谱散失.只记得字派中的几个字,字派如下:

 洪文大应万明盛永登朝



3、湖北仙桃昌氏字派。明洪武年间,(1368年左右)始祖友谅公偕弟友训公(赘沔城罗姓)由江西省吉安卢陵县德政里迁至沔城,字派:

正大光明学占先, 敦伦立纪继前贤, 传家至宝唯忠孝, 秀发灵芝亿万年.



4、湖北潜江昌氏字派湖北省潜江市昌姓的始祖也是友谅公,*****与湖北省仙桃市昌姓合谱,其原有字派为: 信义之子, 祖后吉祥. 家传孝友, 国丙中梁.



5、湖北省孝昌县丰山镇二公村昌氏堂号为:汝南郡. 字派是:

廷开文远 祖德发祥 承先启后 道义玉章  华荣正茂 耀进家邦



6、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狮子脑昌氏堂号为:汝南堂. 其字派是:

旧派: 万一伯仲继先绪 心存祖德振家声

新派: 光明万进宏 承先维善继 裕厚再恢犹 施礼招庭顺  传家永慎修



7、.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贺站镇牛头山村昌氏字派:

旧派与江夏金口昌氏一样是:(也是万隆公之后) 万一伯仲继先绪 心存祖德振家声

新字派: 昌士之任启 文明永远连 光宗惟俊义 立志守真传



8、江西省萍乡昌氏的堂号为:茂阴堂. 字派是:

中朝隆治化 纲纪允昭彰 振起文明远 培成富贵芳 人才增国瑞  礼教蔚家光

品望金玉显 逢时懋绩杨



9、江西吉安昌氏字派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新安坪高车村昌氏字派:

   明德衍庆 钟毓鸿才 求志远道 荣居鼎台



10、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等地大约有昌氏近一万人。(昌献双提供)安徽巢湖昌氏五修《昌氏宗谱》民国癸未年 昌敬尧等修,字派:

秉敦修献庆 忠孝传家远 诗书世泽长 观爱依执发 克遵先祖训 富贵永荣邦



11、安徽六安昌氏字派  尊宋代敬、辉二公为始祖,由徽州而迁六安。敦伦堂.

    字辈为: 天文必世国,大相永智安。守成希崇德,仁明焕宏宣。

86年订新派: 绍先恢远绪, 植木启兴荣. 应选贤才继, 光宗克振声.



12、湖南益阳、桃江昌氏字派 湖南省益阳 昌氏四修族谱 18卷首末 昌奉彩等修. 光绪3年木活字本 15册

旧派:时文国大贤 良允世安邦 忠孝芳名远 诗书庆泽长

新派:先祖生周代 傅家定有光  才能修志业 礼义振南湘



13、山东泰安昌氏字派(三十一至四十世)(昌传良提供)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石横村及济南市齐河等几个村都有昌氏群居.总共大约有1000多昌姓.其字派: (三十至三十九世)老派:文经秀士学, 怀玉传继广.

新派:(四十一至一百世)

明泽兆泰运 瑞振连炳祥 曾贤建鸿业 兴圣祚华邦 尚武绪君路 书善久安良

仁厚忠孝信 志守祖正方 嗣衍贵家茂 万英登殿堂 同乐庆繁道 钦先开金光



14、山东齐河昌氏字派字派:(老昌整理上传)

世学光大业,鸿儒殿伟英,启子映罗庭,修德传家清



15、四川省万县(贵州省湄坛县)昌氏字派 贵州省湄坛县黄家镇柿坪村昌氏字派(选自四川邻水昌氏家谱)

正大光明  廷有良臣  世广俊民  益朝芝庆  忠孝永尊



16、四川岳池昌氏字派:(昌金华提供)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大石乡鸡公岭村内居有昌氏家族约五仟人。相传祖先系湖广填四川时昌氏三兄弟来到鸡公岭定居,后二人返回。传宗到我这一代是第十一个家谱字。

映世洪大国 正永朝廷显 金邦智化龙 恩高师子远



17、四川省邻水县<<昌氏家谱>>2002年由昌定川等首修. 始祖:昌代仁,明洪武年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高燕牛角坨大湾迁来. 堂号:汝南堂.

字派: 天开万代明文无应学成  国正兴宗本 永远定克勤(才崇广大勤) 孝义常守信 修齐吉运临 (共140派,下略)



18、四川安岳昌氏字派( 昌国平提供) 清代康熙迫招编楚填蜀,前代之散处者星罗涣漫不一(六次填蜀),我入川始祖即六世祖昌大礼于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年)年底,携一子五孙(有一孙出生于安岳)移居四川潼川府安岳县◎敦乡(今广惠桥)地名八里沟然有旧谱查,取名的辈分如下:

    载承奉先仲大永,嗣昭世德定能长。



19、河南省信阳吴店镇<<昌氏家谱>>简介河南省信阳昌氏家谱,2000年,由昌伯贤 昌书贤等首修,始祖明末清初由湖北黄麻迁到西双河,后在吴店镇定居. 字派:

忠贤继世远  福祯泽延长  恩德承祖训 明道礼义广 玉贵文煦盛  诗书铭惠纲

祥光昭新宇  旭辉耀华章



20、河南省伊川县字辈:

进上忠君治 钦敬承锡贤 有德本学定 永世通文全 庭书作正教 守善保万安

纯修家自太 金光大道传 清平建国法 宏兴克庆元 振海新景运 才华春生篮

士勒希荣富 林茂正祥连 三宗育杰俊 一体乐天年



21、广西桂平昌氏字派:

景文运达太平时, 德业兴隆广肇基. 富贵荣华逢吉庆, 贤才鼎盛益光熙.

忠良善信培兰桂, 考友人和育瑞芝. 永衍宗功宏世泽,  远承先绪显芳仪.



22、江苏南通昌氏字派民国12年昌德清修<<昌氏族谱>>,江苏通州(今南通)字派::

    益道启俊贤, 克绍永兴蕃.



23、海南省三修《昌氏族谱》丙寅年(1982年)修,堂号:严昌堂

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间由福建莆田县迁至海南。字派:

奇文昌宏世秀 德大同天运 琼南发达宗 文明新骏业 光耀裕兴隆



24、安徽宿县有昌氏族人群居,其字派:(昌茂荣先生提供)

    应汝钦培成,茂德传西久,意怀记永生,巳道时想仲,长远见清明



25、山东平度昌氏字派:(摘自光绪34年平度<<昌氏宗谱>>)

    自景新有 月来天成风云交会 恭道维吉



26、河南省泌阳县王店乡昌庄村现有约200多口昌氏族人,河南省泌阳县象河乡约有昌氏族人300多人. (昌宝乾提供) 老字派为:万辉文清国

88年续修家谱时补续20辈为:保德明圣举,仁义定忠贤,祖善天相佑,道高永世传。



27、湖南邵阳昌氏字派(昌学文提供)昌世美公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即十六世纪中后期)由江西下旦湖南邵阳县下花桥(宝庆南路)在家谱中记载,我族自美公始,后编四语二十字,曰:

             世应大光明,诗书传家声,仁慈绍先绪,永远万代兴.

今接而续之: 乐育启贤良,渊源得泽芳,芝蘭培根本,友爱备湘江.



28.江苏省盐城市昌氏字派:(上海昌学良提供)

昌门马鹿垛一支老祖先胜芝公起既定班辈用字:(上十字)

一,二,三,四,五,六,     七, 八,九,十。

胜,凤,汝,福,恒,台(成), 彦,廷 , 学,加(春)

抄录祖籍昌杨庄新定班辈用字十一至二十世:保国乃有光, 荣开启荣瑞。

九八年昌门续修宗谱时拟定班辈用字二十一至三十世:同宗根益道, 才华富贵环。



29.贵州遵义桐梓 昌氏字派:(昌德林提供) 明末清初由江西吉安迁到四川内江后又迁至贵州遵义桐梓.始祖为镇远将军荣琐字君宝.现有族人700多人.字派为:

    大宗仕正汝嘉光,会德永元明宇长,远继先泽庆科登,兴朝保国兆荣方.
 
历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  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  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 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  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后出师表>。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昌  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从萧衍(武帝)起兵,每战必捷。梁武帝天监初,迁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四年,梁魏大战,义之率军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钟离,拒魏军数十万。及梁授军至,大破魏军。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以功进号军师将军,迁南兖州刺史。不知书,性宽厚,为将能得人死力。官终护军将军。卒谥烈。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大元兵变,佥百长保障乡里,人称为安民公,屋後建百长亭,亭前起乡社书院,文文山先生为记,后遭国难,帅宗族四十余人,丛义兵,护宋驾,奔福广,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诰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远。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昌姓家乘谱牒:江西吉安府昌氏玉牒,(元)至元丁亥(公元1287年)昌崇文创修;明成化庚寅(公元1470年)昌大伦重修;明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昌廷实三修;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公元1777年)昌永元等四修;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公元1832年)昌盛钥等五修;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昌朝诠等六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昌育乐等七修。木刻活字印本。江苏南通昌氏族谱,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昌德清修。湖南益阳汝南昌氏四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乾隆戊寅年间昌乃元、兼善等创修;清嘉庆十一年昌民乜、昌次哲等续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昌奉彩、昌礼�*****男蕖D究袒钭钟”臼宀帷�江西萍乡昌氏续修族谱,(清)昌世隆等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北仙桃双芝堂昌氏宗谱十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二修,清咸丰八年三修,清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二年(公元1870~1886年)四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昌光南偕昌壁卿、子昌溪、昌弼臣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五修于公元*****,由昌照堂等续修十卷。安徽六安敦伦堂昌氏宗谱九卷,(清)昌大科、昌大贵主修,清嘉庆四年创修;昌大品、昌相陶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续修;昌永开、昌永业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三修;昌茂林、昌安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修;昌安康、昌安照等民国卅一年(公元1942年)五修;昌守璋等1986年六修。
 
昌姓男宝宝取名参考!
昌韶戚 昌领奎 昌甫谷 昌焙丁 昌 远 昌始震 昌亚贵 昌妙家 昌毕丁 昌亮牧 
昌届学 昌 琪 昌书可 昌览信 昌竹其 昌任轩 昌厉鹏 昌添太 昌灿亮 昌苏菲 
昌群飞 昌敬鸿 昌朝勳 昌经御 昌 江 昌信偌 昌瑰昌 昌亭旭 昌亨杭 昌知皓 
昌祥成 昌胜熙 昌锡早 昌摇秩 昌季竹 昌双剑 昌夜利 昌邀荔 昌若寒 昌源炎 
昌党弈 昌 北 昌沛斌 昌钦诺 昌护武 昌榕誉 昌涛搏 昌 壁 昌然曙 昌致树 
昌 若 昌灵誉 昌庄伊 昌仲滕 昌阿全 昌达银 昌亨会 昌钊民 昌乃博 昌阳清 
昌滨鸥 昌东夕 昌玄巩 昌 匡 昌汐蔚 昌洲树 昌岚贡 昌顺庆 昌來圣 昌钦曲 
昌睿梦 昌熊国 昌清庆 昌臣凉 昌相安 昌菁付 昌愈颂 昌方翰 昌茗倌 昌踌康 
昌细刚 昌茗涛 昌颢宁 昌怀曦 昌燃世 昌育嘉 昌草庆 昌渔研 昌乃和 昌斌昇 
昌宁皆 昌 桂 昌时旺 昌木琪 昌磊炜 昌谚栋 昌保童 昌玻洋 昌 琳 昌耀风 
昌洋叔 昌灶竹 昌里仲 昌良桥 昌渔沛 昌埃友 昌贞弘 昌莱祥 昌奕缘 昌亭研 
昌杭益 昌节弘 昌男若 昌睛固 昌豪聚 昌发庭 昌东万 昌摇迅 昌火淮 昌席家 
昌责歆 昌余悦 昌漂军 昌晨瑜 昌 育 昌满琛 昌诺路 昌太培 昌述先 昌信欢 
昌伴富 昌葛达 昌琦渊 昌嘉桂 昌点洲 昌轩武 昌凌颖 昌以雄 昌古应 昌亚菲 
昌曙枝 昌爽志 昌伯君 昌衍甫 昌行万 昌晋淼 昌义宝 昌赋烈 昌颖俊 昌邦润

昌宇轮 昌康偌 昌 男 昌冠池 昌编窍 昌舒鲁 昌伊宇 昌烈淳 昌操义 昌纪谦 
昌盼浩 昌帆蒙 昌俐党 昌鹤柱 昌坚科 昌道丹 昌博固 昌余甫 昌夕君 昌震威 
昌良衷 昌优霖 昌褒涪 昌沃水 昌珍席 昌翰诺 昌真棉 昌祈博 昌戚均 昌勤军 
昌岚震 昌慈邦 昌解国 昌量粟 昌隆悦 昌 书 昌卫栋 昌谆新 昌沧冶 昌信扬 
昌皆细 昌伦更 昌初迅 昌林棉 昌学泰 昌津庭 昌兢永 昌全白 昌希蒲 昌量天 
昌湘春 昌宁羿 昌令匀 昌超甜 昌磊思 昌慈浪 昌木竹 昌练经 昌辰槐 昌圭维 
昌鹊立 昌剑琰 昌倌纳 昌蓝羽 昌奋剑 昌丁深 昌朗图 昌初克 昌超边 昌弃共 
昌解男 昌佑镇 昌棠笛 昌舒官 昌朗立 昌稻斐 昌高榕 昌昆虎 昌健顺 昌苍珩 
昌代康 昌基耀 昌洲凡 昌付珩 昌澄扬 昌察泰 昌 伍 昌润建 昌本蜀 昌燃山 
昌禄木 昌侨革 昌影舍 昌留章 昌迟江 昌丞达 昌冬靖 昌循泰 昌达钦 昌储赞 
昌丹俐 昌珍慈 昌定星 昌达翔 昌宏宾 昌易缘 昌泽帅 昌星嘉 昌书羽 昌衷添 
昌路鹏 昌如钱 昌淦兢 昌蒲桥 昌峪蜀 昌弘吟 昌换功 昌燊俊 昌臻诞 昌衷加 
昌党达 昌甜涛 昌礼染 昌游翊 昌胜大 昌时琪 昌征政 昌历仔 昌东仁 昌慕奇 
昌宇伯 昌会萌 昌舜申 昌任南 昌 旭 昌好曦 昌若进 昌沛毅 昌裔勳 昌松前 
昌莱澜 昌翼涛 昌辩辰 昌信遥 昌启汉 昌兴会 昌显备 昌广钦 昌 木 昌汐聚
昌荔会 昌潇和 昌届朴 昌嘉尧 昌邦坚 昌季畅 昌好炎 昌堃纪 昌衷熹 昌贤新 
昌毕玄 昌珑锐 昌宾甜 昌冠光 昌敬东 昌弥田 昌绍单 昌 世 昌鸿歆 昌飘民 
昌育修 昌民堃 昌相德 昌 德 昌森保 昌翱元 昌领任 昌资缘 昌根剑 昌毕官 
昌吏皓 昌铭悠 昌孰会 昌浩楠 昌韶昌 昌 年 昌京依 昌益剑 昌冲蔚 昌充锵 
昌领东 昌心赞 昌颖诞 昌道席 昌庭农 昌经弈 昌共雪 昌 泽 昌理程 昌宇满 
昌铎艾 昌俊荷 昌 翀 昌哥映 昌轮添 昌道安 昌臣达 昌标鹏 昌敛振 昌庚迟 
昌埃涪 昌亨誉 昌凌一 昌研雨 昌衷徽 昌 君 昌清鲁 昌林冬 昌练贝 昌年佳 
昌乃渊 昌彪君 昌牧更 昌挺众 昌蔽吟 昌梨苏 昌煌钧 昌继希 昌觅俊 昌希知 
昌莉谦 昌根容 昌冰盼 昌超常 昌庸剑 昌毓亮 昌振僖 昌孟峪 昌然翀 昌琦星 
昌觉军 昌聪胜 昌迟莱 昌岩子 昌歆锐 昌悦佩 昌古诚 昌侨宜 昌津研 昌薄锵 
昌岚贤 昌闰共 昌拥付 昌辽尉 昌曼群 昌晾汐 昌雄策 昌贵斌 昌桂沛 昌衍聪 
昌斯驰 昌仓杰 昌菁量 昌悦生 昌鹏钊 昌研楚 昌充儿 昌可翰 昌力盼 昌來汉 
昌政永 昌达晖 昌川伟 昌木羿 昌令诞 昌航勇 昌协点 昌峥祥 昌稳悦 昌邦源 
昌一聪 昌健诺 昌伟滔 昌斑开 昌瓢双 昌启夕 昌秀漳 昌宇菘 昌悲威 昌坤菲 
昌 祖 昌稻政 昌 灵 昌代焯 昌岚辰 昌昆早 昌火跋 昌少齐 昌木熹 昌丹锐
昌登哲 昌烨玉 昌进坚 昌辰溢 昌贝勤 昌缅阳 昌英国 昌悟风 昌渝明 昌镜珑 
昌宝方 昌贤桓 昌昔卓 昌 桂 昌青弘 昌愿知 昌福偌 昌越焙 昌 蔓 昌艺匀 
昌 炳 昌蒙汐 昌成渊 昌萌瑜 昌平鹊 昌紊泉 昌显奇 昌康力 昌衍清 昌常翔 
昌 哲 昌衷润 昌 羡 昌本广 昌穗时 昌联洲 昌磊博 昌落劲 昌昼穗 昌挺联 
昌英吉 昌伯金 昌 依 昌觅舒 昌鲁偌 昌静霄 昌键培 昌雨恩 昌炼浩 昌凉菲 
昌雪单 昌新铮 昌羽松 昌汉槐 昌 宏 昌毅东 昌毅骞 昌涵壁 昌谦朋 昌 德 
昌政舒 昌涪茂 昌逊宪 昌舒宜 昌凌童 昌相细 昌建星 昌冷飞 昌树来 昌睿同 
昌宜晖 昌铭翰 昌藏励 昌显健 昌任祯 昌沛燊 昌盼冶 昌翼竹 昌洪古 昌舱邦 
昌菁昱 昌悦泳 昌朝驹 昌羿邦 昌 蔚 昌昌虎 昌羡远 昌鸿炎 昌帆轮 昌卓豆 
昌会搏 昌点添 昌槐羽 昌传睿 昌遥琰 昌 灵 昌列东 昌段兵 昌贤讯 昌育忠 
昌灶春 昌强保 昌奥山 昌经圃 昌眺逸 昌戚康 昌 菁 昌奥坤 昌孝染 昌谚龙 
昌俊宙 昌蔚希 昌麟栾 昌肇坤 昌壬杜 昌霖虎 昌强晖 昌玻桥 昌海帮 昌炜毅 
昌忠洲 昌发奕 昌厚俊 昌 学 昌奥昇 昌蔽光 昌义珑 昌蔼顾 昌瑜宏 昌甘菲 
昌滨盖 昌瑞东 昌育奎 昌 余 昌武亨 昌汐青 昌弄庚 昌根丰 昌宁辰 昌 棉 
昌致颢 昌迅竹 昌舜欢 昌诞道 昌晶行 昌 保 昌全昱 昌铿彩 昌淡熙 昌郁盼
昌席东 昌缘仔 昌幸萌 昌付智 昌鸣党 昌裕明 昌群三 昌刚程 昌田知 昌东贞 
昌琅聚 昌康敏 昌准羽 昌俭登 昌东禧 昌珍深 昌剑楠 昌申泽 昌忠兴 昌少湃 
昌仲男 昌玻龙 昌跋耀 昌宇灏 昌华松 昌 妙 昌勉威 昌毕堂 昌和朝 昌强滕 
昌添剑 昌知勤 昌笔牡 昌少潮 昌羿先 昌阳上 昌肇纹 昌辉庚 昌摇瑛 昌鸣來 
昌埃才 昌凌彬 昌础夷 昌沛展 昌孝俐 昌尘宜 昌博传 昌 枫 昌广武 昌览厦 
昌启旺 昌仲凌 昌全佑 昌韶泰 昌鼎蔓 昌纯大 昌潇泽 昌谦邦 昌焱传 昌宇漳 
昌护偌 昌成少 昌胜名 昌行甫 昌长萌 昌壮昊 昌守启 昌毓景 昌诺恩 昌漂骞 
昌南季 昌侠登 昌知悦 昌必翼 昌庚德 昌衍偌 昌子瑛 昌汐捷 昌觉征 昌遇古 
昌缘鼎 昌皓剑 昌梨喜 昌邦水 昌宇伟 昌伴元 昌达楷 昌风强 昌衷达 昌羚兆 
昌浩界 昌录古 昌单伙 昌仓彩 昌经佩 昌其毅 昌慎颖 昌安修 昌伊雄 昌晋银 
昌旭远 昌盼霄 昌屏伯 昌 珍 昌梨缘 昌辉艺 昌 霆 昌伟拓 昌时修 昌和鸣 
昌朗静 昌聚军 昌运双 昌资节 昌凌质 昌楠东 昌弃池 昌敬桂 昌乐帅 昌珐灶 
昌平献 昌祥郁 昌琪贤 昌办麒 昌映鸣 昌励稚 昌冰涪 昌法祥 昌 牧 昌落峰 
昌辨诞 昌才智 昌河朋 昌节延 昌和钱 昌自茂 昌辩泳 昌沛舟 昌杰名 昌 越 
昌升瑞 昌苏咏 昌朋毅 昌茗来 昌方海 昌财翔 昌扁埂 昌进谷 昌泽灿 昌寒勇
昌 言 昌宏巍 昌怀骏 昌福奇 昌奋孝 昌任鹏 昌焯搏 昌琦峪 昌邀偌 昌有泉 
昌谦齐 昌前佛 昌耀宙 昌谦珑 昌敬偌 昌慎亮 昌颜锦 昌闰雪 昌宜众 昌沛双 
昌顺岚 昌致超 昌蔚伟 昌滔桓 昌留东 昌路聪 昌键滨 昌财联 昌两瑁 昌琰任 
昌启滨 昌晨偌 昌湖代 昌偌北 昌代农 昌悟兢 昌伦欢 昌禄晨 昌亚祥 昌会毓 
昌悦萌 昌彪可 昌恋科 昌强佳 昌冬贤 昌讯僖 昌佛耿 昌沛承 昌均段 昌诞颢 
昌博民 昌添亭 昌麦士 昌棉郎 昌荔锡 昌风舍 昌吏琅 昌湖安 昌镇冉 昌成富 
昌秋修 昌问元 昌泽文 昌申岸 昌 泽 昌闰保 昌应瑜 昌伴元 昌杰镇 昌继敦 
昌献爽 昌隆均 昌鸿向 昌敏科 昌 喜 昌良渝 昌磊驹 昌愿致 昌广凌 昌睿斗 
昌财伯 昌松东 昌辽胜 昌庚贯 昌磊哥 昌郎烽 昌哥赣 昌窍秋 昌民冉 昌 常 
昌拥彬 昌曙江 昌治若 昌录欣 昌雄滔 昌冲牡 昌颖树 昌伯峥 昌博仲 昌申起 
昌剑航 昌萌染 昌正莘 昌品霏 昌永銮 昌亿细 昌前宙 昌堂诺 昌平骞 昌毕超 
昌景敬 昌责磊 昌臻博 昌景澄 昌昔林 昌登解 昌操骋 昌年跃 昌逊屏 昌隆铿 
昌弄奕 昌 申 昌施亭 昌责业 昌泳名 昌瓢宪 昌雪京 昌剑捷 昌朋凡 昌宁豆 
昌俭愿 昌贡搏 昌予妙 昌蔚淼 昌凛夷 昌宇学 昌弘驰 昌天固 昌锵管 昌变佳 
昌良江 昌奕冠 昌舱烽 昌邦彪 昌熹斯 昌汇研 昌越福 昌星儿 昌羽稚 昌一鹤
 
姓氏:昌  
祖宗:昌意  
分类:以祖名为姓  
姓氏起源:
  黄帝娶了个叫嫘祖的妻子,嫘祖生下儿子,取名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来昌意又将家族迁至了中原,建立了昌意城,就在现今的河南南乐县西北那一带。颛顼的子孙,就以祖父的名字中的昌作为姓,世代延传。  
郡望:
  未知。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在河南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