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李阿良 李媛雁 李从玲 李霞晓 李媛珍 李菲秀 李幼倩 李亮艺 李 姣 李颁霏 
李灿环 李 霞 李功婉 李漳韵 李东晓 李木偌 李蔚羡 李巧素 李君永 李尧璐 
李蓓幼 李香爽 李洋谚 李淑娟 李汐俪 李佳霏 李恒华 李楠珍 李矗珍 李倪芳 
李萱柔 李晾瑄 李尚霞 李來慧 李继曼 李恋纹 李嘉娜 李怡惠 李迎越 李令依 
李凌雪 李满美 李萌贞 李培雪 李蓓荣 李攀贞 李 涣 李劲纯 李育幸 李谱爽 
李荷静 李松倪 李洁霄 李霞满 李雪雪 李裁华 李玉锦 李新娜 李徽纨 李纯影 
李锦俐 李仰嫡 李楚洁 李臻珍 李荔贝 李丁碧 李璐芸 李诗蕴 李璐鲜 李曼竹 
李爽秀 李尚贞 李芬帧 李艾婧 李迎贤 李湖玥 李广梅 李 咏 李纨倪 李裔祈 
李双霏 李弥纯 李婷钰 李代玫 李如曼 李策艺 李 琇 李毅筱 李点悦 李瑾仪 
李开丰 李备金 李曦媛 李落满 李策昕 李责巧 李鲁美 李荣蓓 李办柔 李瑛幼 
李倩锦 李研璐 李满玲 李菲曼 李懿晓 李幸荆 李益艾 李农影 李临妤 李言爽 
李鲁娥 李篱霞 李尧思 李瑛俏 李舜容 李亮嫦 李蕴方 李龙汝 李峪琬 李混清 
李姗瑶 李路碧 李驳琴 李 然 李鑫芸 李珑静 李丹霏 李茂珍 李琇丽 李根军 
李质秀 李图娜 李瑞方 李莺之 李谆秀 李宙瑾 李 吟 李广尉 李豪蕊 李古静 
李 意 李桂倪 李巧恋 李颂娜 李好芮 李伍琳 李郁慧 李飘帧 李弘婵 李芷彤
李建静 李丽巧 李 慧 李仪艳 李丙娟 李道眉 李玉莎 李卿静 李 稚 李妙妃 
李惠菲 李笑楚 李文锦 李亮培 李树环 李治惠 李变翘 李倪尉 李妹盼 李祈哲 
李独慧 李顺巧 李睿素 李兴澄 李玲华 李贤喜 李令素 李良梅 李琇淑 李芮静 
李瑾静 李明可 李壬彦 李丽偌 李顾嘉 李香晓 李友楚 李责笑 李若黛 李治霏 
李来永 李逊玉 李娣纯 李遍洋 李紊婉 李 姬 李东蕾 李贝文 李慧惠 李连莲 
李协音 李 秀 李彦靖 李环枫 李里婧 李蔚丽 李玉霏 李纹惠 李新晨 李蔓霜 
李思晨 李卓芳 李满媚 李凤玫 李清婷 李昆徽 李滨若 李荣婷 李荷澄 李伶惠 
李骋霄 李楚娅 李秀素 李申缨 李剑美 李艾梅 李舒璐 李蔚丽 李楚芳 李环慧 
李昭璐 李焕若 李琪珊 李昭书 李律霞 李 茹 李羡晓 李献珍 李通瑰 李琦偌 
李东枫 李润心 李娥璐 李简晓 李混怡 李敬群 李欣慧 李峰翠 李斯宁 李泳菲 
李遍艺 李文娟 李燃音 李窍娟 李弃薇 李蒙菊 李 楚 李蓝霜 李友娅 李霞霏 
李隆碧 李伍秀 李比芮 李凌卿 李美慧 李芷娜 李丽姣 李香叶 李蕊霞 李彤欣 
李笛同 李 静 李灏润 李良楚 李友宣 李功慧 李立慧 李保美 李英裔 李逢菊 
李榕彦 李法玥 李 芸 李霞雪 李余蓓 李贞雪 李霞兰 李秀瑗 李 靖 李亭庭 
李节香 李信美 李慧圆 李嘉越 李纯鲜 李玄婾 李鹃嫦 李全婷 李窍伊 李秀梅


李枝雪 李艺勤 李仲荷 李妃璐 李雪玫 李灶蔓 李丹萍 李真静 李素涓 李雅娟 
李穗懿 李领淑 李江焯 李仁丽 李可娅 李史倪 李盎畅 李丰娟 李毖枫 李涟玛 
李辰正 李迎纯 李蔓淑 李霄欣 李迈佳 李清静 李 云 李璇荆 李凉雪 李伶嘉 
李楠霞 李满娟 李福燕 李蔚璧 李楚满 李摇美 李业娟 李华娅 李碧彩 李火莺 
李君玉 李才燕 李璐凤 李贵晴 李惠羡 李倚华 李阳桂 李漂懿 李原瑾 李悟莲 
李茹楚 李廉倚 李芸懿 李天香 李祖蕊 李骋美 李悦婷 李方贤 李玉玛 李晶榕 
李美艺 李惠琬 李妃月 李炯善 李 曼 李原薏 李共惠 李琪汶 李衷卿 李曼环 
李紊娅 李娟姣 李贝云 李佑芳 李磊欣 李蝶丽 李荣美 李鼎香 李昕静 李荆薇 
李 瑜 李 娟 李冠远 李瑄霄 李涌娜 李楠俐 李鑫璐 李灵怡 李瑞畅 李一玉 
李莲妮 李贞羡 李晨楚 李园叶 李玛美 李兴梅 李庚芳 李廉莉 李衔方 李皋尧 
李珐英 李 群 李玉樱 李 华 李昕缨 李晓龄 李尧琬 李正峥 李滔贞 李才暖 
李雪妞 李般窍 李界园 李届霏 李雪美 李力美 李本璐 李巧冰 李真娜 李敬丽 
李霄倪 李祯晴 李愿梅 李贤薇 李沛诗 李禧纯 李荐华 李满盼 李僖琇 李惠晓 
李添真 李颖珍 李英祈 李东瑰 李丹越 李静璐 李浮静 李贞娴 李银璐 李立晓 
李昌善 李学尧 李遥霞 李传思 李好桂 李嘉玟 李阳娅 李一娴 李建微 李盼霞
 
恬静朴讷、清廉自守的封疆大吏
在满清立国之后,寿光留吕斟灌村李氏以其家学渊源有自、科甲蝉联而著称于青齐,成为北海望族。自清顺治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的年间,明末举人李汝英二子李适、李迥及裔孙李懋、李封、李铎祖孙五代进士,累积深厚,光大门庭,达官显宦辈出其门,尤以李迥、李封曾祖孙二人为著名。
李迥,汝英次子,顺治三年中举(其兄李适同年考中进士),康熙三年考中甲辰科严我斯(浙江归安人)榜2甲33名进士(同科进士200人),累官至刑部右侍郎(明清为各部的次官)。李迥有十子,长子李懋于康熙二十四年考中乙丑科陆肯堂榜2甲35名进士,例授翰林院编修。四子李朴由贡生入仕,官至福建南漳县知县,后升通判(府州的副职,分掌粮运和水利等事务),多有惠政。李墉为李朴之孙,任湖北宜昌知府,其子李铎于乾隆二十八年考中癸未科秦大成榜3甲13名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宁武府同知。
李封亦为李朴之孙,字紫绶,号松园,父亲李烈官至苏州府同知(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官员)。李封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幼师从本县西关名师刘用鲁,深受家庭熏陶,刻苦攻读,孜孜向学,加之游历既广,见闻博达,所以学业根底渐深,乾隆十五年27岁时即考中举人。乾隆十九年,刚届而立之年的李封进京会殿连试,得中甲戌科庄培因(江苏阳湖人)榜3甲第50名进士(同科进士241人),其中有戈仙舟、钱竹汀、沈既堂、殷会詹、王兰泉以及著名大才子、一代文宗、后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此科号称最为得人,以词章名世之博学高才者、经世济民之才猷隽秀者、风流儒雅著述宏富者济济一堂。新科进士纪晓岚(2甲四名)等同学少年意气相投,交游奔走于京师豪门。而李封则卓然不群,落落穆穆,恬静自守,无所同异无所亲疏,独立特行于时辈之中。李封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明清时代的翰林院为储才之所,选拔新科进士优秀者入院为翰林官,见习三年期满考试优秀者授编修或检讨,其他充任各部主事(官名)或外放地方官。留翰林院的升迁快,清代大臣多为翰林出身。满清政权既利用汉族知识分子,又在严密防范控制着他们。乾隆帝为一代明主,拓疆创业、江山一统,又好大喜功,奢靡侈华,和珅贪贿专权,亲贵无比成风。恬静朴讷而精明的李封深知“明时、应时、乘时”之易理,在翰林院中研读诗文和朝章过故,从容缓进中寻觅着政治上的支援,累积着政治的经验,终于得到了当朝的欣赏,逐渐担当大任,跻身通达显宦之辈。数十年间,同榜学子升迁不一,登九卿之高位者仅有六人,李封为其一。时人谓之:穷达有命,不在声华之相耀,是固有然。”
李封由翰林改任刑部郎中(正五品)。任上遇有旌表节妇之事,意见不一。李封剖断得宜,为主官钱文敏及众同仁佩服。改任江西庐州知府,有巨匪叶虎为祸乡里,李封捕办首恶,严缉贼党,消除一大祸患,继任江西盐法道台,擢升浙江按察使(主一省司法,正三品官员)。在此期间,李封鉴于盐引(由官府出具的调运凭证)滥行,不利于盐业生产销售,就减少了审批*****环节。众盐商感念李封革除陋规,凑集黄金8000两赠送,李封离拒不受。再调湖南任布政使(主管财粮的从二品官员),其间受到排挤贬斥,不久起复为福建汀漳龙道道台。再任江苏布政使,虽仅有四个月的时间,但他厘清赈济事务,及时筹划拨付,恰遇灾年,救活了无数百姓。后升任湖北巡抚(从二品),总揽全省军事、吏治、刑狱等权力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刚到任恰遇上灾荒歉年,前任不能明察下属借赈灾之机贪污自肥之弊,富家粮商又借机哄抬物价。李封上奏尽行查究,官员敬畏其廉明,尽职用命,百姓得其抚恤。又侦破十年前的一起盗贼劫掠的沉案,缉捕盗贼,惩治隐匿不究的责任官员。在河北任内,他继续一前的作风,盘查仓储,勘修城池,兴办水利,整顿吏治,精心治理,鄂省一时大治。因其勤于职守,忠于王事,遂命代理两湖总督。此时李封年近七十,精力不济,上奏请退,朝廷命他改任乡试主考官。后因长江大洪水,荆江大堤泛滥,他失于预防,负有领导责任被革职。荆江大堤竣工后,赐按察使衔(正三品)退养回家。
李封致仕后,在县城置宅院,在城西置薄田数顷,以“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为传家至要。比之同时期受到刘墉查办的山东巡抚国泰(满族镶白旗贵族,姓富察氏,在任期间大肆搜刮,致使下属州县亏空严重,并制造了魏塾冤案)等贪黩之辈,李封实为清勤贤能的官员。嘉庆元年进京参加了千叟宴,受到朝廷极大的礼遇。同年九月73岁的李封去世。应其家人之请,德高望重的大学士纪晓岚为其撰写了墓志铭。铭文写道:“人以官富,公以官贫,贫则贫矣,而秋水无尘。”颂扬了李封正直清廉的为官经历和高尚人品。
乾隆四十五年在寿光制造了魏塾冤案的知县劳敦樟(安徽安庆人)后来调到湖北任职,受到李封惩治,正史无载,只是民间传说,不敢臆测。不过,李封婶母李琬之妻魏氏,论姻亲关系,李封为魏塾的表叔,为魏家报仇申冤也在情理之中。
李封有子三人,长子李鉁官工部司务,次子李钰任江西建昌府同知,三子李钤为县学生。长孙李景沆官至广东罗定州知州。曾孙李树基工楷法,受到名臣张之万的保举,任河南禹州道员,历禹二十六年,深受百姓爱戴;其弟李树藩也在河南任荥阳知县,理政有方,百姓比之为“大小冯君”。自李汝英至树基、树藩兄弟,李氏八世累代相继,书香传家,显耀乡邦。李封后人多居今圣城街道西玉村。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杰出的代表,她的词中的确也塑造了一位文弱女子的形象:她聪明俏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花木兰),“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沙),都是她跟赵明诚结婚前后的生活写照;她多愁善感,“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舍弃”(怨王孙),“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是她跟赵明诚分居两地时的真情流露;她体质似乎也挺孱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青玉案),都是她用文字给自己画的像。李清照的招牌形象,莫过于[声声慢]词中所表现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李清照的标准形象,大约就是这样一位多愁善感、孱弱悲戚的才女。难怪,我在不久前的一篇文字里介绍李清照善于博弈之事,就有不少读者表示意外,有人甚至责备我破坏了他们心目中女词人李清照的美好形象。
  事实上,真正的李清照,除了缠绵悱恻一面之外,还有她豪放刚强的另一面。换言之,缠绵悱恻只是李清照一生中某个时期、某些时刻、某些事情上的言行举止特征。七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中,除了这一方面的形象之外,李清照也有豪放刚强的另一面。为了醒目起见,我这里归纳出李清照一生的十一件豪放刚强事迹,如下:
  一、关心家族命运。[鹧鸪天](桂),“何须浅碧青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云云,有研究者指出,其中可能暗含着借咏桂花赞美词人父祖名位虽然不及许多朝中王公大臣但性情高洁脱俗的意思。[行香子]“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云云,有学者指出,是有感于当时朝廷党争变幻莫测的形势而作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明显隐喻时局变化,家道中落。那年蔡京掌权,公公赵挺之卒于京师,并被追夺所赠司徒爵位。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在党争中遭到宰相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的排挤,被罢了官,李清照于是上书说情,其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等句,相当感人。可见,李清照决不是一个不问家事的寻常闺中女子。
  二、关心政治时局。[殢人娇]“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反映了当时金兵即将南下,宋朝形势危急的局面。可见李清照惦记的事情,已经大大超出了闺阁樊篱。
  三、跟丈夫赵明诚一道赏玩文物。赵明诚喜欢收藏文物古董,李清照就跟他一道,节衣缩食,从事此道。每次得到碑帖,他们就“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得到古书,他们便“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到字画彝鼎,也“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每夜都要燃尽一支蜡烛方才罢休(《金石录后序》)。
  四、生活崇尚朴实。李清照在《金实录后序》中说自己跟赵明诚结婚之后,耽于整理文物字画,根本无意化妆打扮。“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可见,李清照平时家居,不是一副如花美眷模样。“性不耐”,意思是嫌麻烦,她宁愿过朴素的生活,加上不喜欢刺绣之类女工活计,都说明李清照身上具有男性化性格特征。
  五、跟一班男性文士诗歌唱和。李清照集中,还保存了几首跟男性诗人唱和的作品。跟李清照唱和过的男性诗人有晁补之、张文潜等。
  六、竭力保存赵明诚留下的文物古董。随着金兵入侵,李清照跟难民一样,一路向南奔逃。迢迢路途,她一直带着赵明诚留下的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董(赵明诚死后,留下文物器皿极多,单是赵明诚病逝后,被李清照带在身边的就有:书籍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等也有百余件),辗转浙江各地,她自己又大病在身,“仅存喘息”。其中千辛万苦,不难想见。
  七、告发后夫张汝舟。李清照四十九岁那年,再醮张汝舟。婚后不久,即发现张汝舟有攫取取她的文物古董的企图、家庭暴力倾向和贪婪本性,毅然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当时法律规定,妻子举报自己丈夫也要受到惩罚。李清照这一次不慎重的婚姻,使她有了“友凶横者十旬”、“居囹圄者九日”的惨痛经历。李清照的再婚和告发后夫,在当时受到了士大夫阶级的一致谴责,没有一人对她表示同情的。
  八、大胆抒发内心感情。李清照是一个勇敢*****,她大胆披露自己心中对丈夫赵明诚的相思、爱恋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云云。这在今天看来是完全合乎情理之事,但是,在封建时代,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却被视作惊世骇俗的行为。宋人王灼就说:“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碧鸡漫志》)陆游《孙夫人墓志铭》记载,墓主孙夫人小时候非常聪明,李清照想要收她做弟子,教她填词。结果,不但孙夫人家人反对,孙夫人自己也觉得不应该跟李清照学习填词。李清照之所以能够从小学习写诗填词,跟她家庭环境的特殊性有关。李清照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她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于一般封建时代的闺阁女子。据《宋史》本传等文献记载,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后四学士”之一,诗文受到苏轼的赏识,著作甚多。更有意思的是,李清照的继母王氏(王拱辰之孙女),也善于写文章。
  九、心存男儿之志。诗言志,李清照存世的诗作不多,总共不过十余首,但是其中有好几首,气势、胸襟非一般男性诗人作品所可相提并论。第一首是《咏史》诗,诗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李清照对于历史的熟悉和关心,她是有自己思想的。朱熹曾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朱子语类》卷140)第二首是《乌江》,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首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四五月间,当时李清照乘船从南京出发,经过芜湖,到姑孰,准备卜居赣江边。也就是说,李清照路过了当年项羽兵败*****的乌江。其中英雄志向、豪杰气概,一般须眉也难望其项背。
  十、尖锐批评士林人物。李清照是作词高手,对词自然颇有研究。她留下了一篇残缺不全的《词论》。这篇残文不但评价了唐宋诗词的成就与特点,还批评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词人。柳永、张先、宋祁、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人,都被她指摘出了缺点,无一幸免。出言如此狂妄,不但一般女性诗人不能匹敌,整个文学史上也没有一个能够匹敌的男性诗人。李清照不但批评前代词人,就连当代士大夫,她讽刺起来也毫不留情。《建安》诗“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两句,打击面是相当大的。她不但作泛泛的讥刺,也作点名道姓的嘲笑。新科状元张子韶(九成)对策有“桂子飘香”的话,李清照就嘲笑他说:“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当事人佩服其对仗工整的同时,心中却是切齿忌恨。
  十一、断人财路。李清照晚年,有一段时间,跟宫廷中人交往密切。绍兴三年(1133)端午节,她代皇后、贵妃拟作了一些贺帖(形式是五言绝句的样子)。她这是越俎代庖,这原本是翰林学士的工作。翰林学士们做这事,每次都能得到金银财帛的赏赐。自从李清照做这事之后,赏赐的惯例就被取消了。当时一帮翰林学士,心里无不忌恨李清照,其中最恨她的是一个叫秦楚材的人(清吴连周《李清照传》)。
 
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依姻家赵况于洛下,遂葬父母缑氏。举进士,补长社县尉。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而吏以不中程,多退斥,欲苛苦输者,因以取赇;若谷度财,别其长短、大小为程,置庭中,使民自输。

    改大理寺丞、知宜兴县。官市湖洑茶,岁约户税为多少,率取足贫下,若谷始置籍备勾检。茶恶者旧没官,若谷使归之民,许转贸以偿其数。知连州。真宗将朝谒太清宫,选通判亳州。累迁度支员外郎、权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会河决白马,调取刍楗,同列卢士伦协三司意,趣刻扰州县,而若谷宽之。士伦不悦,构于朝,徙知陕州。盗聚青灰山久不散,遣牙吏持榜招谕之,盗杀其党与自归。改梓州。

    天圣初,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王蒙正为驻泊都监,挟太后姻横肆,若谷绳以法。监司右蒙正,奏徙若谷潭州。

    洞庭贼数邀商人船杀人,辄投尸水中。尝捕获,以尸无验,每贷死,隶他州。既而逃归,复功劫,若谷擒致之,磔于市。自是寇稍息。累迁太常少卿、集贤殿修撰、知滑州。河啮韩村堤,夜驰往,督兵为大埽,至旦堤完。以右谏议大夫知延州。州有东西两城夹河,秋、夏水溢,岸辄圮,役费不可胜纪。若谷乃制石版为岸,押以巨木,后虽暴水,不复坏。官仓依山而贮谷少,若谷使作露囤,囤可贮二万斛,他郡多取法焉。迁给事中、知寿州。豪右多分占芍陂,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辄盗决。若谷摘冒占田者逐之,每决,辄调濒陂诸豪,使塞堤,盗决乃止。

     加集贤院学士、知江宁府。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民丐于道者,以分隶诸僧寺,助给舂爨。还,勾当三班院,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贵人多葬洛阳,敕使须索烦扰,若谷奏令鸿胪预约所调移府,逆为营办。改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民贫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钱助其嫁娶。赘婿、亡赖委妻去,为立期,不还,许更嫁。并多降人,喜盗窃,籍累犯者,以三人为保,有犯,并坐之,悛者削去籍名。

     进尚书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参知政事。建言:“风俗恶,在上之人作而新之。君子小人,各有其类,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无以自立矣。”帝悟,为下诏谕中外。以耳疾,累上章辞位,罢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提举会灵观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谥康靖。

     若谷性资端重,在政府,论议常近宽厚。治民多智虑,恺悌爱人,其去,多见思。少时与韩亿为友,及贵显,婚姻不绝焉。子淑。

     淑字献臣,年十二,真宗幸亳,献文行在所。真宗奇之,命赋诗,赐童子出身。试秘书省校书郎,寇准荐之,授校书郎、馆阁校勘。

     乾兴初,迁大理评事。修《真宗实录》,为检讨官。书成,改光禄寺丞、集贤校理,为国史院编修官。召试,赐进士及第,改秘书郎,进太常丞、直集贤院、同判太常寺,擢史馆修撰,再迁尚书礼部员外郎,上时政十议。改知制诰、勾当三班院,为翰林学士,进吏部员外郎。会若谷参知政事,改侍读学士,加端明殿学士。若谷罢,进本曹郎中,典豫王府章奏。
     以右谏议大夫知许州。岁饥,取民所食五种上之,帝恻然,为蠲其赋。权知开封府,复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言者指其在开封多亵近吏人,改给事中、知郑州。徙河阳,转尚书礼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罢端明殿学士,判流内铨,复加端明殿学士。

     初,在郑州,作《周陵诗》。国子博士陈求古以私隙讼其议讪朝廷,除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累表论辨,不报,乃请侍养。明年,复端明、侍读二学士,判太常寺。父丧免官,终丧起复,再为翰林学士。谏官包拯、吴奎等言淑性*邪,又尝请侍养父而不及其母,罢翰林学士,以端明、龙图阁学士奉朝请。丁母忧,服除,为端明、侍读二学士。迁户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而御史中丞张升等又论奏之,不拜,除兼龙图阁学士。由是台郁不得志,出知河中府,暴感风眩,卒。赠尚书右丞。

     淑警慧过人,博习诸书,详练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多谘访。制作诰命,为时所称其他文多裁取古语,务为奇险,时人不许也。

     初,宋郊有学行,淑恐其先用,因密言曰:‘宋’,国姓;而‘郊’者交,非善应也。又宋祁作《张贵妃制》,故事,妃当册命,祁疑进告身非是,以淑明典故问之,淑心知其误,谓祁曰:“君第进,何疑邪?”祁遂得罪去,其倾侧险陂类此。尝修《国朝会要》、《三朝训鉴图》、《阁门仪制》、《康定行军赏罚格》,又献《系训》三篇,所著别集百余卷。子寿朋、复圭。

     寿朋字延老。庆历初,与弟复圭同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判吏部南曹。使行诸陵,奏言:“昭宪皇后诞育二圣,为国文母,独以合葬安陵,不及时祭,请更其礼。”从之。迁群牧判官,击断敏甚。皇城卒逻其纵游无度,出知汝州。尽推职田之入归前守杨畋;畋死,又经理其家。以饥岁营州廨劳民,降为荆门军。

     历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知凤翔府沧州。沧地震,坏城郭帑庾。寿朋以席为屋,督吏采缮葺,未数月,复其旧。括芜田三万顷,纵民耕,择其壮者使习兵。河方北涌,随塞之,故道狭,寿朋度必东溃,谕居人徙避,后三县四镇果垫焉。司马光出使。荐其能,加直史馆。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进户部、盐铁副使。性疏隽任侠,奉祠西太一宫,饮酒食肉如常时,暴得疾卒。诏中使抚其孥,赐白金三百两。

     复圭字审言。通判澶州。北使道澶,民主驿率困惫。豪杜氏十八家,诡言唐相如晦后,每赇吏脱免,复圭按籍役之。知滑州。兵匠相忿阋,挥所执铁椎,椎杀争者于厅事,立斩之。徙知相州。

     自太宗时,聚夏人降者五指挥,号“厅子马”,子弟相承,百年无它役。复圭斥不如格者,选能骑射士补之。为度支判官、知泾州。始时二税之入,三司移折已重,转运使又覆折之,复圭为奏免,民立生祠。历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六转运使。浙民以给衙前役,多破产,复圭悉罢遣归农,令出钱助长名人承募,民便之。濒海人赖蛤沙地以生,豪家量受税于官而占为己有,复圭奏蠲其税,分以予民。

     熙宁初,进直龙图阁、知庆州。夏人筑垒于其境,不犯汉地。复圭贪边功,遣大将李信帅兵三千,授信以陈图,使自荔原堡夜出袭击,败还,复圭斩信自解。又欲澡前耻,遣别将破其金汤、白豹、西和市,斩首数千级。后七日,秉常举国入寇。御史谢景温劾复圭擅兴,致士卒死伤,边民流离,谪保静军节度副使。岁余,知光化军。张商英言:“夏人谋犯塞之日久矣,与破金汤适相值,非复圭生事。”乃召判吏部流内铨,知曹、蔡、沧州,还为盐铁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荆南,卒。

     复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无威重,喜以语侵人,独为王安石所知,故既废即起。
 
李 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 斯:河南省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 白:祖籍甘肃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现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
  李 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人,西汉名将,曾七十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 春:隋代工匠。他所创建的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桥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清照:济南(今属山东省)人,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李元昊:党项羌族,1031年,承其父位,决定不再沿用唐宋赐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称西夏皇帝。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自成:今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义军领袖,号“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5年被害。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省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後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諡文忠。
  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镜花缘》。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省桂林人,桂系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1949年底去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年病逝。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新青年》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创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1909年生,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并加入中国*****,从此把一生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年6月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李氏(ID:姓拉名登字屠倭)

家族所在地: 江苏连云港  

分支始祖:  李定公 

迁徙情况: 明洪武8年自江西表州宜春县迁居江苏海州府,今江苏连云港 

家族字辈: 自16世以来,为守祖训,振家生  

你本人的字辈: 家  

家族其他情况:世居连云港丹霞村、南城镇,旁支有东海、赣榆、外省   

你的联系方式:  发百度消息就行了 

其他信息:
 
李姓一支寻起源 我是武汉黄陂李集的李姓后人
我们那个小镇最少有三种不同宗族的李姓
我们那个李姓的那个字有一部分是这样的
文章华秀
学胜楚邦
德全民拥
万世人昌
从这几个字上看,估计是从古楚地以外的地方搬过来的,有谁知道我们这个李姓是起源于哪里?
 
宗 祠
  1、三多堂

  现存“三多堂”神坛龛座供奉“本音陇西郡李氏高曾祖考 (妣)  一脉宗亲之位”。

  由二十六世李承祖、李承宗兄弟于1933年(民国22年)开始修建,毁于1944年(民国33年),重修于1947年(民国36年)3月30日。

2、五人堂:建于1946年(民国35年),毁于1953年。

  3、长房祠堂:具体失记。

  4、四房祠堂:具体修建时间失记,毁于1957年。 
 
中华李氏百世直线世系考



(1世 )少典,姓公孙→

(2世)黄帝,少典之子,名轩辕。在位100年,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4世 纪,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杀蚩尤,取代神农氏炎帝。黄帝时已开始多妻制,传说他有妻14 人,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发明养蚕)为元妃,次妃为方垒、彤留、嫫母等。黄帝有25个儿子, 得到了姓的,即为诸侯的只有14个。→

(3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嚣,即青阳, 生子乔极,青阳为诸侯,住在长江;另一昌意,分封为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

(4世)颛顼帝,在位78年,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名高阳; 乔 极,玄嚣子。→

(5世)颛顼有八个好儿子,世人受了他们的好处,称他们“八恺”;有个不成材的 儿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天下人称他“涛杌”;鲧,颛顼子,生禹;大业,颛顼子 ,生女华;穷蝉,颛顼子;高辛,即帝喾,在位70年,乔极子,黄帝长子之孙,颛顼侄子。→

( 6世)女华,大业子,生皋陶;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放勋,娶取訾氏的女儿,生挚。帝喾有八 个好儿子,时人称之为“八元”;帝喾去世,挚继承帝位,无政绩,他死后弟放勋继立,即帝尧, 尧为帝喾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 ,其父鲧,其子启。→

(7世)皋陶,李氏血缘始祖。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长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 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 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长子,因善训鸟兽被舜帝赐了赢姓,成了赢姓部落的首领;次子仲甄,又叫仲 偃。丹珠,尧子,不贤,因之尧禅位给舜。→

(9世)伯益子思成→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 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34世)李利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 捕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此即“指树为姓”之说,这表明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

(36世)李彤德→

(37世)李庆→

(38世)李承→

(39世)李硕宗 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前877-前841】赐采邑于苦县。→

(40世)李显→

(41世)李 爽→

(42世)李环鼎→

(43世)李爵→

(44世)李寅龙→

(45世)李熙宏→

(46世)李 尧性→

(47世)李辉→

(48世)李连顺→

(49世)李干,字符果,硕宗五世孙,时任周朝上御史大夫。→

(50世)李耳, 干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 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人,许多书云:“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 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 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51世)李宗,字尊祖,战国时晋国人,后至魏,为将军 ,被封于魏国的城邑段干,以邑为姓,人称干木大夫、段干木。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隐而 不仕。魏文侯赏识他的才能,曾登门拜访,欲授予官爵。段干木避而不见,越墙逃走。魏文侯不但 不怪罪,反而更敬重他,每乘车路过段干木的家,都要下车,以示尊敬之意。仆人对此十分不解, 魏文侯说:“段干木虽住陋巷,其贤德的名声却在千里之外,我怎能不尊敬他呢?” →

(52世) 李同,段干木(李宗)生,赵国大将军。→

53世)李兖,李同生,赵国相。→

(54世)李跻 ,李兖生,赵阳安君,李跻生二子,一名云,一名恪。→

(55世)李恪→

(56世)李洪,李恪 生,字道弘,秦国太子太傅。→

(57世)李兴族,李洪生,字育神,一名汪,魏国将军。→

(5 8世)李昙,字贵远,赵国柏人侯,后入秦,任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今河北唐山县西)。李 昙生有四子:崇、辨、昭、玑。→

(59世)李崇,字伯佑,仕秦陇西(治甘肃临洮)守,南郑公 ,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曾求学于孔子的弟子子夏(焦作温县人),隐而不仕。李玑,字伯衡,在 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

(60世)李崇生二子, 长曰平燕次曰瑶。李瑶,字内德,南郡守,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

(61世)李信,瑶子, 字有成,为秦朝大将军,封陇西侯。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到他杀死燕太子丹的事:“尝 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李玑有三子,云、牧、齐。牧为 当时赵国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房的始祖。李牧 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率军伐燕,使秦国 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后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宠臣郭开诬李牧*****,赵王 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杀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国大将王翦立刻率军灭了赵国。→

(62世) 李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

(63世)超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 翔。李仲翔,为汉朝河东太守、征西将军,曾征讨叛乱的羌人于素昌,阵亡,追赠太尉,葬于陇西 狄道东川(今甘肃狄道县),其后人以此为家。→

(64世)李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

( 65世)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令,他把家安在成纪。尚弟向,西汉时期人,范阳 房始祖也。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66世)李广,李尚生有二子,大的叫李广,为汉朝名将。《汉书·李广传》载, 李广以善射著称。文帝曾叹息的说,如果李广生在汉高祖之世,就能更好的显示才能,封个万户侯 是不在话下的。景帝、武帝时先后仕陇西、北地(统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等郡太守,先后 与匈奴七十余战,匈奴称之为“飞将军”,闻而避之。由于他勇敢善战,时人传说他箭能穿石。公 元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拔剑*****。→

(67世)李广生二子:长曰当 户次曰敢。李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

(68世)李禹,其父敢,字子道,其弟忠,顿丘 房始祖也,顿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顿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 清丰县西南25里;李陵,当户子,广孙,《汉书·李广传》称之:“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仕为骑都尉。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击匈奴,单于以 三万多骑兵进攻,李陵陷于重围但仍奋力拼杀,日杀敌数千。正当单于准备撤军之时,汉朝降将侯 管敢向单于透漏了李陵军无后援的消息,于是,单于再次猛攻,李陵终因矢尽,被迫投降。武帝闻 讯大怒,时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陵孤军作战,军无后援,兵败投降,不全是陵的过错。武帝愈怒, 下令逮司马迁,处腐刑。后武帝杀了陵的母亲、妻子、儿女,陵在匈奴生活20多年后病死。其后 裔孙归魏,因魏帝接见于邴殿,而赐姓邴。→

(69世)李丞,禹子,河南太守。→

(70世)李 先,丞子,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71世)李长宗,先子,字伯礼,渔阳丞。→

(72世) 李君况,长宗子,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

(73世)李本,君况子,字上明 ,郎中、侍御史。→

(74世)李次,本子,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其弟恬,三国前期人 ,渤海房始祖也,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 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 东东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75世)李轨,次子,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其弟 潜,申公房始祖也。→

(76世)李龙,另说隆,轨子,字彦绪,长安令、机弩将军。→

(77世 )李艾,龙子,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

(78世)李雍,艾子,字杰熙,为晋朝济北 、东莞二郡太守。→

(79世)雍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其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 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兆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址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次曰柔。李柔,字德远,北地太守。→

(80世)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之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朝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李合 ,柔子,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

(81世)李昶,合子,字仲坚, 凉太子侍讲。→

(82世)李皓,字符盛,另说玄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16世孙也。北 凉段业(16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为西凉的开国皇帝(西凉 武昭王兴圣皇帝)。传其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食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 能拔山,戏剑钺二百斤如举一羽。→

(83世)李皓生十子:谭、歆、让、音、恂、翻、豫、宏、 眺、亮。音,镇远将军房始祖也。李歆,字士业,为西凉后主。→

(84世)李歆生八子,勖、绍 、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李重耳,字景顺,以国亡而奔刘宋,为汝南太守,后魏 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历任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85世)李翻孙三人,曰承 ,姑臧房始祖也,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 甘肃武威县;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年间(780-784 )陷于吐蕃,大中(847-859)时收复,即今甘肃敦煌县;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李熙,李 重耳子,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乃献租宣皇帝。→

(86世)李音曾孙李系平凉房始祖也,平凉 ,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李翻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李天赐,李熙子,乃懿祖光皇帝,字德真→

(87世)李豫玄孙曰刚,武阳房始祖也,武阳,为汉朝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 ,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李天赐长子起头,长安侯;次子虎,乃太祖景皇帝;三子启豆, 定州刺史房始祖也。李虎,即唐太祖,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因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受封为唐国襄公,并赐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执政时,允许其复姓李。→

(88世)李丙,李虎生有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 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23年复附属籍,还 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 王房(郇王韦)、大郑王房(郑孝王亮),丙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 袭爵唐国公(唐国仁公),乃代祖元皇帝。→

(89世)李昺有四子,长曰高祖渊,次曰梁王澄、 三曰蜀王湛,四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李渊,昺之长子,7岁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独孤(鲜卑姓)皇后的姨侄。乃尧大圣大光皇帝。→

(90世)高祖渊有22子,楚王智云、荆王元景、徐王元礼、韩王元嘉、彭王元则、郑王元懿、霍 王元轨、虢王凤、道王元庆、邓王元裕、舒王元名、鲁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晓、滕王元婴、 秦王世民等。→

(91)李世民,即唐太宗。→

(92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93世)李旦 ,即唐睿宗。→

(94世)李隆基,即唐玄宗。→

(95世)李亨,即唐肃宗。→

(96世)李豫 ,即唐代宗。→

(97世)李适(此处适念阔),即唐德宗。→

(98世)李诵,即唐顺宗。→

( 99世)李纯,即唐宪宗。→

(100世)李忱,即唐宣宗。→

(101世)李璀,即唐懿宗。→

( 102世)李晔,即唐昭宗。→

(103世)李柷,陇西李氏第69世,即唐哀宗,公元908年 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104世)李熙照,公元908年,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 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他的堂叔李开来把他 救了出来。唐室遭难时,开来任浙东尉,已77岁,他带着熙照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开来原籍福建邵武,开来子熙临未成人即亡,便以熙照为嗣。→

(104世)李韬云→

(105世)李英亮→

(106世)李新成→

(107世)李训教→

(108世)李泰青→

(109 世)李泳定→

(110世)李纲,其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至李纲为77世 ,而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即李治与李纲之间相隔20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 《宋史·李纲传》载,其籍贯邵武,即今福建邵武。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 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 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 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 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

(111世)李贵→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 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 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又为避金人之祸,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葬于石城 。→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岁(1160年)随父迁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税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 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1251年,76岁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卒于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岁 的水德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其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 的;1226年,木德、火德离开宁化县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后裔又有迁往广东梅县的,继 而遍布海内外。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1206年11月8日子时出生在宁化县石壁村。属陇 西李氏27世裔孙。19岁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21岁与其兄木德迁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 一直无育,火德63岁时(1268年),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 ,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别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此三子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 出。火德第8代裔孙李崇诚,明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 火德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第11代裔孙李福瑛、 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 清时期任将军职。第28代裔孙李宏达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火德第15代裔孙李鲁 ,护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严词拒绝 ,后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门下不乏鲁类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孙李国平,广东丰顺莲花村人, 国务委员、八大代表、河北大学教授,曾留学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学生,4位研究生,他的8个孩子中有两位博士,他本人及孙子也是博士。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十六中学 李庆保依据有关资料整理
 
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省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江夏郡: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省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省)。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范阳郡: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以范阳县为治所。
梁 国:汉建梁国,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南阳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此外,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