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谭氏-出自姒姓.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山东历城县东(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即《春秋·庄公十年》所云“齐师灭谭”.谭国国君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唐末虔州南康人(今属于江西)谭全播,拥戴卢光稠丐兵,连下虔.韶.潮三州,后附五代后梁,任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历史上的谭姓名人,明代有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谭纶)在巡抚福建时,曾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主持兵事30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齐’;还有文学家谭元.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文学家谭元春,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近代著名的谭姓人物:谭人凤,近代革命者.谭廷岂,1972年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平山,建国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民党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外书记,国务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锡畴,现代地质学家.谭嗣同,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当今天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谭姓居于第6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