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1、客家族群的历史文化



客家族群的祖地在中原大地,乃炎黄子孙。自东晋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举族南迁,他们由黄河而淮河,由淮河而长江,至唐宋时期,南迁的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越过天险赣江十八滩,进入赣南大地。来到赣南的客家先民,他们北归无望,遂定居于斯,并经过心态的调整以及与土著文化的整合,从而成为保留中原文化特质,又适应于在南方山区生产生活的客家人。
宋代,客家人继续溯贡江而上,然后翻越武夷山脉进入闽西汀州,之后又顺汀江而下,进入粤东梅州。“无山不客、无客不山”,这样一来,闽粤赣三省相互毗邻的崇山峻岭,就成了客家人聚居的大本营。
明中期以来,客家人继续向外播迁,移民流向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由梅江、汀江出韩江,然后移民海外;二是由梅州、汀州经由赣南,向内陆西南的湘、鄂、桂、云、贵、川等地区迁徙,从而形成今日客家人分布的格局大势。
客家移民的历史告诉我们,赣南,是客家族群形成的摇篮。按照客家移民的时空顺序,则客家文化形成于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东,最后播迁到海外和内陆的西南诸省。

2、客家邱氏的谱系脉络
客家邱氏的家族历史,是客家众多姓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一部客家邱氏家族迁徙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现将地方志和邱氏谱牒中的史料梳理成世系吊线,并列简表如下:

炎帝姜姓---伯夷---姜太公---封营丘(邱),以封地为姓,遂有丘(邱)氏始祖,世居青州---55世,正公(字伯显),迁居河南洛阳---56世,德公,仕陈武帝,任督卫大将军---57世,和公,徙居眉州---58世,行恭,仕唐太宗,光禄大夫---59世,崇公,袭父唐左武卫将军,乾封丁卯年(667)因言忤高宗,贬谪虔州(今赣州,南宋绍兴23年虔州改赣州)指挥使,遂家于虔,妣龙氏,子五:曰岳、曰渎、曰山、曰川、曰江---60世,渎公,由虔州迁往虔化县(今赣州市宁都县)---61世,雯公(文仲)迁居宁都县洛口乡灵村,子四:齐之、鲁之、晋之、楚之。文仲公子孙繁衍,绵延世泽,后裔散居赣、闽、粤、台、桂、湘、浙等诸省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嗣超逾百万,成为客家世族大姓。

由上列世系表可知,崇公是为客家邱氏的开基祖,开基地为赣州,其后裔的一支聚居于城郊七里镇,并立有宗祠。


太公之后,繁衍众多,丘氏、庆氏皆为太公之后。
丘氏起源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祖宗姜子牙。《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记载:“太公封于齐,而都营丘,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其地在今齐州临淄。或云潍州昌乐有营丘故城。《左传》有郑大夫丘弱。丘氏世居扶风。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有丘氏。”《姓氏考略》记载:“丘氏望出吴兴、河南。”
庆氏出自姜姓,《元和姓纂》云:庆氏,桓公之子,无亏之后,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以字为氏。
而邱氏与贺氏的来源途径是相似的。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颁发诏谕指示,孔子是至圣,孔子名“丘”,为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虽闽、粤邱姓族人纷纷响应,但仍有不少人继续沿用邱字。这造成现在的邱姓多过丘姓人士的现象。贺氏是为了避讳东汉汉安帝的父亲而由庆氏改来的,所以邱氏与丘氏庆氏与贺氏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他们是一个姓。

PS:这次五一回乡下,发现每家均发有一本族谱和一张姜太公的画像,方才想起早前听村里一些老人说过我们丘氏的先祖是姜太公,当时没当真,还笑说,那怎么我们不姓姜而姓丘了.网络真是个好东西,现在所有想知道的,只要BAIDU或GOOGLE一下都可以知道.原来还真是那么回事.没想到我们还是姜太公的后裔.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姓会在2000年时由邱改为丘.原来只是还原本姓而已,我当时还笑说,怎么姓氏也可以改,害我上学的档案对不上造成诸多不便.

听过一句话,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