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农姓氏家谱文献大全:广西雁门农氏宗族谱不分卷,(现代)农荣标主编,1998年计算机排印本。注:此为广西横县、贵港市、灵山县、浦北市、宾阳县、玉林市、马山县、都安县、南宁市郊、灉宁县、钦州市等十八县市农氏之统谱,其远祖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在该谱中奉元朝农宰询为一世始祖,先祖分别为农挺训、农开明、农开猷。



侬智高失败后壮族和侬氏
逃难与东南亚民族异化的关系
农贤生
(富宁县史志办公室,云南富宁663400)
<摘要> 侬智高反宋失败后,朝廷下令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迫使大批壮族跟随侬智高逃入大理国。邕州又派员到大理国勾结购智高,大理王为了沟通宋朝而查处侬氏,侬智高才率领侬氏族人逃到老挝和泰国。由于逃难的壮族杂居于异族异国之中,其后裔就异化为异族异国之民,至今他们仍视侬智高为带领始祖逃难的英雄来崇敬。
关键词:侬智高;壮族;异化。
<中图分类号>K3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03(2005)03-0206-05
侬智高于1052年4月在安德州起兵反宋,1053年正月与狄青战,败于归仁辅,又退据特磨道抗击宋军至11月,然后率部4千遁入大理国。次年,由于朝廷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又有14万人跟随侬智高逃入大理国,少数逃到贵州地区。1055年后,由于邕州与大理国勾结购智高,查处侬氏,又迫使壮族3万人(多数是侬氏)逃到老挝、泰国,致使大批壮族异化为异族和异国之民。这是壮族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1053年4月,狄青回京后,宋仁宗就下令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附贼者多诛杀”,广西安抚使兼桂州知州余靖就开始大骂大杀壮族了。他在《贺曲赦表》中说:“蠢然獠族,素附交城,犬羊之众,聿成膏斧之诛。”在《桂上表》中说:“伏乞赫震天威,剪灭丑类,所以快四方之望,慑百蛮之心,臣之愿也。”在《贺生擒侬智高母表》中说:“犬羊之众,迎刃而亡;禽鸟之惊,弃巢而遁。”在《平蛮京观志》中说:“驱彼犬羊,敌此熊罴,血膏于原,弃甲于山,遗骸巨野,百里腥膻。”在《贺诛侬智高母表》中说:“元凶支党,先从原野之诛,以顽媪孽童,卒伏市朝之法”等等。  
在余靖的号令下,头几年是出兵公开屠杀,后几年是秘密侦察暗杀。在广西,到侬宗旦再次起兵邕州和接受招安的1057年才停止。在特磨道,到侬夏卿、侬平、侬亮到邕州投诚的1062年才停止,连续10年之久。在这惨绝人寰的屠刀下,壮族死了26万人,远逃14万人,使繁荣昌盛的壮族之乡变成了鬼哭狼嚎之地。可谓:害民屠刀十年忙,滇桂血腥壮山乡。华国何有此大难,千古独见这人寰。
逃难者为求生存,在三千里的日宿夜行途中,与饥饿、病魔、猛兽搏斗又死了不少亲人,悲痛至极。昆明铁路局退休干部侬鼎升先生调查了广西、云南各县后,在《侬智高出桂入滇访纪要》中说:“在宋王朝的*****下,壮族人民被迫整村整寨地逃难。由于他们是侬军撤走后才逃难的,追赶侬军又被宋军阻隔,十分危险。”勐腊县沙仁寨村民波温伴告诉笔者,他看到一本傣文书,描写他们祖先从广西逃出来的艰险情形。逃难者白天躲在山上,晚上星星出来才前行。一路上爬高山,过大河,风餐露宿。和饥饿病魔、毒蛇猛兽搏斗,走了很长时间才到安全地方。他们从桂西来到元江、绿春一带,行程数千里,定居下来后又碰到粮食、种籽、工具缺乏等等问题,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才能生存下来。今天能有20万后裔,真是老天保佑。很多后裔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广西逃难来以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当初逃出来的不下十余万人。
根据云南省、州、县三级志书记载,广西和广南、富宁地区的壮族(沙人、侬人)除了逃到贵州外,逃到大理国的有13万多人,主要分布于滇南的文山、砚山、丘北、马关、西畴、麻栗坡、屏边、河口、蒙自、个旧、元阳、元江、金平、新平、石屏、绿春、江城、普洱、勐腊、莱州(时属大理国,后划归越南)等20个县。
诡计多端的余靖知道大批壮族跟随侬智高逃到大理国后,又于1055年派遣邕州知州萧注募死士使大理国购智高。“南诏久与中国绝,至是段氏始与宋通。”这就说明大理王为了沟通宋朝,曾经开展过查处侬氏的运动,才迫使壮族(多数是侬氏)第二次逃难到国外。侬智高就在这个时候率部进入老挝、泰国北部活动,曾经帮助老挝民族建立兰山王朝和泰国兰那王朝及素可泰王朝,影响很大。笔者参加了1999年4月在广西武鸣召开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听到老挝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发言证实了这个问题。
老挝万象中华理事会、中文特聘译员、副教授通肯坎塔古温介绍说:“十二世纪初,侬智高后裔部队有两万多人进入老挝,在丰沙里硼勃拉邦建立了兰山王朝,首府就在硼勃拉邦。当时老挝人口只有30万人,国王叫三仙泰。侬军来了两万多,为数不少。丰沙里一带有不少侬军后裔,他们原姓中国姓,有侬、赵等很多姓,后来与老挝女子结婚,后代陆续与老挝同化,现在中国姓的已很少了。在硼勃拉帮现在还有一些用广西方言起的地名,让人想到这个地方与广西有关。”
泰国玛哈撒拉大学教授本翁凯塔特又介绍说:“十二世纪初,侬智高后裔的部队到泰国北部参与建立了兰那王朝,有一部再到泰国中部参与建立了素可泰王朝,为泰国的早期统一作出过贡献。” 壮族和侬氏不仅居于老挝和泰国,后来还散居于越南、缅甸、锡金、尼伯尔、巴基斯坦等国家。云南省地矿局农有坚(广西德保县人,现居云南曲靖市)说:“我在云南接触许多侬氏,他们说侬智高的后裔还逃到锡金、尼伯尔、巴基斯坦去。”壮族逃难以后,由于杂居异地异族,有很多已异化为异族异国之民,只有在广西和云南文山州及部分地区的沙人、侬人还保持壮族称谓。逃难后的异化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作考察和论述。
笔者参加了2004年10月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学术研讨会,听了云南民委原政法处处长兼省民族工作队队长、现任云南民族学会和壮学研究会副会长何正廷先生发表的《从侬智高率部落籍元江探寻壮泰族群的历史关系》一文说:
“经查,南掌在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勐艮即缅甸南掸邦的景栋,勐勇在勐艮东部,整欠在西双版纳的勐龙、勐棒外至老挝芒能一带,勐龙、勐勇、南奔至泰国北部的清迈一带,居民皆属同类,古兰那王国(其地含清迈、景栋)国王芒莱,其父便叫叭老。以上南迁的侬人、沙人,亦与元江的同类一样融进傣族。笔者在勐腊、景洪及中老边境考察时得知,勐腊县的曼列、曼庄、曼迈等12寨沙人,现除了曼迈沙人坚持为壮族外,其余都成了傣族。景洪市勐龙地区的沙人,230多年前就号称有70余寨1000余户,现在也都完全变成了傣族。十余年的调查考实结果,使笔者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聚滇南,落籍元江,侬姓被改写为那姓,其后那姓又改为刀、封、罗、白和召(赵)姓,其部众后裔亦多数变为傣族,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南迁到老挝、缅甸和泰国,成为老人、掸人和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侬智高的部分后裔,仍缅怀祖先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美德,并念念不忘世代传颂祖先的英雄业绩,直至今日。这或许是泰、老、掸人把侬智高敬为神灵,奉为始祖的缘故。”
广西民族学院资深教授、研究东南亚民族专家范宏贵先生在《同根生的民族》第四章《迁徒的后浪—侬智高及其部众的南移》中说:
“侬智高这个历史人物,经过不断地演化,成为中国的壮族、越南的岱族和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所崇敬的神,有的还说成是始祖。岱族、侬族的农姓族谱也说他们是侬智高的后裔。越南保乐(原名襄安府)世袭知府农宏义,侬智高后人也。在越南的岱族、侬族中也广泛流传有侬智高的传说、神话,视其为民族英雄,是保护神。在离高平省会高平镇五公里远的和光县永光乡板银村、民主乡板茹村、河广县塑河乡谷旺村,现在还有侬智高祠庙。每年阴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当地的岱族、侬族群众都到这些庙祀拜,十分隆重。有的人认为,侬智高是一位没有死去的英雄,还活在天宫。在高平省广渊县、复和县也有两座祭祀侬智高的庙宇。岱族还崇拜侬智高的母亲阿侬,说她是鸡鸭的保护神。有一位名叫玛哈的泰国学者,自称是侬智高的后裔,到侬智高的故乡寻根。泰国总理府秘书处华文资料泰史考核委员会委员,已70高龄的李沛然先生对余达佳(原广西壮学会会长)说:‘侬智高在泰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泰北,泰人认为他是泰民族的英雄。”
元江县外经局干部白云先生考察元江水傣的历史后,在《元江水傣和侬智高初探》一文中说:“在滇西南美丽富饶的元江河谷,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因为他们住在水边,人们便称其为水傣,但他们却自称为‘傣腊’,含意是‘掉队的部落’。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石屏红河方向迁徙过来的,因为大部队已经往西双版纳去了,他们落在后面没有赶上,看到元江河谷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就定居下来,开发土地、繁衍生息。现在元江河谷的水傣有30多个村寨,2万多人。水傣原是沙人和侬人,1957年全国进行民族归系时,因语言习俗接近傣族,便将其归入傣族。近年壮族学者来考察,从所见的服装看,水傣应是沙人,而惠远、定南被划为哈尼族的沙人应为侬人。水傣民间一直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一件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传说水傣的首领叫‘启发傣’,又说古时水傣的首领称为褒汗。‘褒’是壮语对长者的尊称,‘汗’是他带着男女各三千人来到元江,常和汉人打仗,以后就死在元江。一天,启发傣准备去杀死恶龙,为民除害,他的天司认为很危险,劝他不要去,但启发傣执意要去。天司劝不过,只叮嘱他当心,告诫他进洞后不论见到什么动物,都要斩除,不能留任何生命。启发傣究竟是什么人呢?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白先生提出的启发傣之疑,正是元江水傣纪念侬智高的原称。褒汗是水傣的首领,也是侬智高的部将。天司就是天子侬智高。“启发傣”是壮族侬语,侬语称男子为“已、启”,称天为“发”,“傣”是族名,意为侬智高天子之族,所以“启发傣”不是首领,而是族名,传说走异而已。褒汗是侬智高族,侬智高在元江下罗盘,看风水是个好地方,才给他率部定居下来,他就定名为启发傣,以纪念侬智高天子,又与当地的黑傣、花傣支系相区别。因此,元江水傣不是当地傣族自身发展的支系,也不是壮族同化为傣族的分支,而是壮族逃难到这里直接改名的。褒汗改为那姓,是受大理国查处侬氏的威胁而改的,当时连侬智高也改为赵姓。如果不受什么威胁,侬智高是不许侬姓改为那姓的,他自己也不会丢掉祖宗的侬姓,也不会率部逃到老挝去,所以褒汗死后称为那氏祖坟。
昆明铁路局退休干部、现任云南省壮学会顾问侬鼎升先生调查了红河县后,在《侬智高出桂入滇采访纪要》中说:“红河县有侬智高后裔700余户,其中阿扎乡200余户,石头寨乡100多户,甲寅乡300多户。原从石屏和元江方向迁来,已变成哈尼族。侬阿三说:‘我们是50年代初民族归系时划为哈尼族的,1958年才改为姓侬。’侬克斗又说:‘我们的祖先是元那知府(土司),土改时工作队说我们在元江的祖先是姓侬,叫我们改过来。’侬理才说:‘据祖辈口传,我们老祖先曾出生过一个皇帝,可惜没有出头。’他家神堂上中间贴‘天地君亲师位’,左边贴‘侬氏宗亲香位’,右边贴‘灶神、财神、土地之位’。这和广南侬姓神堂一样,证明他们也是侬智高的后裔。”
绿春县陆保和先生在《绿春哈尼族哈欧支系与侬智高相关的情况调查》一文说:“在哈尼族人口中,有一支风俗习惯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哈欧。虽然被称为哈尼族,但长期以来,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习俗。据老人相传,他们的祖宗是侬族,来自遥远的广西。因为宋时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离乡背井,辗转来到广南,进入元江,最后才落籍到绿春的。初到绿春时有12姓:即陶、张、罗、德、何、陆、卢、博、黄、朱、王、盘,共有1970户,10133人。最初是居于大兴镇岔弄村委会,后来发展到马宗、老边、三猛乡的桐珠、骑马坝乡的玛玉等村委会。哈欧人相传原是广西侬族,住在一个平坦广阔、河流纵横的地方,其首领姓侬,后被外族入侵杀掠,没被杀绝的侬人就跟着首领侬智高来到广南。不几年又来到元江县,仍枕戈待旦,保持其军事组织。哈尼族称侬军为哈欧麻然,意为哈尼族雇来的队伍,哈欧之名即由此而来。”
贵州地方志说,贵州也有侬智高后裔,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侬智高第九子农克才逃到湖南武冈一带,这里接近贵州,其后裔可能迁入贵州生息;二是富宁地区有83个村的沙人几乎逃光,多数逃到大理国,少数逃入贵州,形势安定后,有的秘密回乡,有的仍居贵州,其后裔现称布依族。实际上,贵州的布依族和富宁壮族布越布土支系相同,解放后因为政区不同才归系不同而已。
笔者几年来专门调查侬智高家族的逃难及分布情况,到了那坡、靖西、德保、天等、隆安、大新、崇左、百色、田阳、武鸣、广南、富宁等县进行采访调查,获得50多部农氏族谱和口碑资料,知道在壮族逃难中,侬智高家族的逃难更加酷苦。但由于他们按照侬智高的逃难计划趋向,全部逃脱了朝廷灭族的屠刀,没有哪个被擒杀,所以笔者敢下这个结论:《宋史—广源州蛮传》和《续通鉴》所载的侬智高在大理被杀,侬智高母阿侬、弟智光、子继封、继宗在京师伏诛等,完全是欺人之谈。
根据族谱记载和口碑内传,反宋失败之前,侬智高就意料到朝廷要诛灭侬氏九族,就在木腊关(今富宁县与那坡县相邻的板仑乡木腊村)召开侬族会议,提出“全族离乡,分散逃匿”的逃难计划。那坡县龙滕屯农氏族谱记载了这个逃难计划是“不已合族,联络商议”、“为今之计,必系南徙”、“改名换姓,全族离乡”、“去人为农,以避祸计”、“协同妥议,定走三处”、“滇越与西,不许别之”、“三支之人,分避三区”、“各人避难,俱属边域”、“家业星散,一族受屈;男女分散,若无天日;狠毒已甚,毫无阴隙”“呜呼惨状,言难尽述”、“不念畴昔,功盖环宇”。
按照逃难计划,侬智高家人于1053年已全部逃出所居的特磨寨(今广南县城附近)。侬智高带领部分妻子儿女向西到大理国;侬智会及其子农进安逃到邻近交趾的那坡县边区;侬智科是小子,服待生母阿侬和继父侬夏卿先匿于特磨寨以东15里的丝苇地方,次年又转入大山荒野的驮娘江大峡谷(今富宁县与田林县交界处)。这就是“三支之人”。侬智高还有个弟,也是侬智会的哥叫侬智德,有的称智结,已早亡,这时不在世了。
1055年后多年内,大理清洗侬氏族人,这时特磨还有宋朝特务,但广西桂州知州萧固已招安侬宗旦,处境宽松一些。侬智高又把部分妻子儿子发回广西各地藏匿,依靠亲戚、朋友和百姓帮助保护。侬智高怕朝廷一网打尽,都安排各逃一方。侬智高的长子侬兴球(后改为农克刚)1053年正月战败于归仁辅后,侬智高安排他和白医生到大理求援,后来被人投毒昏死,复活后改为赵姓,假装痴人,逃到大理山区隐居,十多年后被人家识破是侬人,又返回广西德保燕峒一带隐居。二子农克峻从大理国返回广西崇左县与堂叔侬全兴一起隐居于太平边区。三子农克盛从大理国返回广西靖西县边区。四子农克昌从大理国返回广西天等县高州,改为空姓,至元朝其裔出任都结州土官才改为农姓。五子农克隆从大理国返回广西那坡县边区与侬智会隐居,后来迁往越南保乐一带定居。六子农克祯从大理国返回广西天等县上映隐居。七子农克祥跟随侬智会逃匿于广西那坡县区。八子农克振,改为克喜随母从广南逃到广西田阳县奉议一带。九子农克才从大理国返回特磨,由伯祖公侬威的后裔带到湖南武冈一带隐居,元朝有一支迁来广西南宁地区定居。十子生于特磨,名不清,仅得三、四岁,随母匿于广南阿用村。十一子生于元江,改为那姓,名不清,其裔于元朝出任元江土司官。女儿名不清,匿于广南阿科乡坝美村。妹侬智英逃于丘北县双龙营。堂叔侬全兴、全喜、全宽从崇左县太平逃居太平边区和左州边区。侬全兴之子侬宗旦及其子农日新逃到邻近交趾的靖西县岳圩。伯祖公侬威的后裔及侬夏诚等亦从特磨洞逃居边区,1062年侬夏卿、侬平、侬亮到邕州,接受招安以后才回来,所以能保留侬姓。 侬智高的子女逃难的时间最长,处境最恶。虽然北宋已招安侬宗旦、侬夏卿、侬平、侬亮、侬智会、侬智科的长子农兴流和次子农兴畴,但侬智高的子孙到了南宋还不敢出头露面。因为宋朝狄青收兵后留下特务,如坐镇特磨富宁地区的沈达,就专门侦察和暗杀侬智高家人。沈达就是狄青部将沈勇,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3说:“沈勇有智略,若专以智高之事委之,使先以威齐众,然后用之,必能辨贼,幸陛下无以为忧也,上曰善。”因此,侬智高的子女不敢复居特磨。直至南宋时期,农克明在德保燕洞一带生子六男,仍怕一网打尽而分居各地。一男逃居靖西县邻近交趾的吞盆,二男逃居与交趾相邻的龙邦下醒圩,三男逃居德保县足荣乡,其裔又移马隘乡,四男居德保府城,五男居燕洞乡石屯,六男居中军甲。现在后裔齐齐,说明当时已逃脱了险阻。
到了元朝,侬智高的子孙才能目睹青天,开眼见日。因为元朝反宋是侬智高反宋的继续,重用侬智高子孙,侬智高子孙也积极参加元朝反宋,立功者提拔为官。如广南土司侬郎恐,都结州土官农应广,元江那氏土司都是元朝起家的。恩城州(今大新县恩城乡)改侬姓为赵姓的土官赵胜保也敢于元朝至正九年(1348年)撰诗刻崖赞扬侬智高的抗交反宋精神: 戈甲相持对垒围, 旗开金鼓震如雷。城池紧闭关难破,山寨高悬峰未摧。心上文韬论军政,眉中武略使兵回。从今州治平安在,将业中兴民物归。
诗意是反映侬智高父子在今大新县下雷镇岜特山巅建筑的抗敌山寨城池,又名侬王山寨,其南面就直接虎视着交趾国境。句解于下:
“戈甲相持对垒围,旗开金鼓震如雷。”是说侬智高坚守这个山寨与交趾对抗,每次战争的声势都很大。“城池紧闭关难破,山寨高悬峰未摧。”是说山寨内有5个弄场及城门都很坚固,因为居高临下,尽管交趾怎样强攻都不能克入。“心上文韬论军政,眉中武略使兵回。”是说侬智高文化较高,又有军事政治理论知识,出兵打到广州不克,又北伐全州,眼见阻敌较多,就回师邕州,保存实力。“从今州治平安在,将业中兴民物归。”是说到了今天元朝执政,侬智高家族掌权的恩城州可以平安下去了,侬智高将军的事业得以复兴了,民心也归顺了。
元朝有了宽松的政治形势,侬智高的后裔才得到安居乐业,至今已生息40代左右。子孙发达,主要分布在广西德保、靖西、那坡、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绥、平果、武鸣、宁明、龙州、百色、田阳、南宁;云南广南、富宁、西畴、文山、红河、元江、绿春;湖南西南部、贵州南部;越南保乐、高平等地。居越南者,不仅是宋代的农克隆,清代还有农克明两支、农克昌三支迁往越南,与农克隆的后裔相杂居。越北的何广、何安、高平、广渊、原平、天独、代兄、保乐等地的农姓就是他们的后裔。清代保乐州土官农氏就是农克隆的子孙,所以和广南侬氏土司称兄道弟,来往非常密切。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停,社会扰攘,路匪猖獗,才很少来往。
侬智高是儒家子弟,因为他的祖公侬猷是山东青州人,带来中原文化传教子孙。农氏族谱说侬猷是“当
在宋时,乡学黉官”、“依古榜试,考取文童”、“文武科甲,场试全红”。因此,壮乡还没有汉文教学的北宋中期,侬智高已成为壮乡豪。明黄佐《广西通志》卷17说:“溪峒地区读书应举(进士)者,史载仅侬智高一人而已。”侬智高反宋失败后,很多家族不愿给子女当官,但都以侬智高刻苦学习为榜样,教育子孙认真读书,南宋以来文人不乏,每个家族都有族普记载,这就是本族文人的文化遗产。解放以后,每个支系都有人参加党政工作,最多是广南支系、农克明支系和农克昌支系,各有百余人,侬克昌在天等高州的后裔已有两人留学德国。大官和武官甚少,但文人和公务员众多,整个家庭的后裔估计不少于40万人,仍属于强宗之族。
儒教熏陶的家族既重视文化素质,又重视纪念祖宗,因此,侬智高的子孙不论逃到什么地方都祭拜先祖侬智高。有的立庙集会祭拜,有的在家中祭祀,但由于朝廷骂侬智高太多了,只有采取隐晦方式来祭拜。如广南侬土司有个白马庙,前堂是奉祭山东白马的祖宗,后堂则祭侬智高。越南高平附近有个岑卯庙,实则专祭侬智高。天等县农村有老彝庙,也是专祭侬智高。壮族农村都有土地庙,内置两个香炉,一个祭古代部族首领,一个祭炎帝神农和侬智高。因为壮族认为侬智高生前爱国护民有功,死了也要他的灵魂来保护人民,所以把侬智高当作神灵、神农来崇敬和祭拜,说明侬智高不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壮族英雄和中华民族英雄。

注释: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184。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185。
黄昌礼编《侬智高问题论文资料集》。
《续通鉴》卷55。
清道光28年《广西府志》。 侬智高失败后壮族和侬氏
逃难与东南亚民族异化的关系
----农贤生
(富宁县史志办公室,云南富宁663400)
<摘要> 侬智高反宋失败后,朝廷下令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迫使大批壮族跟随侬智高逃入大理国。邕州又派员到大理国勾结购智高,大理王为了沟通宋朝而查处侬氏,侬智高才率领侬氏族人逃到老挝和泰国。由于逃难的壮族杂居于异族异国之中,其后裔就异化为异族异国之民,至今他们仍视侬智高为带领始祖逃难的英雄来崇敬。
关键词:侬智高;壮族;异化。
<中图分类号>K3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03(2005)03-0206-05
侬智高于1052年4月在安德州起兵反宋,1053年正月与狄青战,败于归仁辅,又退据特磨道抗击宋军至11月,然后率部4千遁入大理国。次年,由于朝廷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又有14万人跟随侬智高逃入大理国,少数逃到贵州地区。1055年后,由于邕州与大理国勾结购智高,查处侬氏,又迫使壮族3万人(多数是侬氏)逃到老挝、泰国,致使大批壮族异化为异族和异国之民。这是壮族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1053年4月,狄青回京后,宋仁宗就下令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附贼者多诛杀”,广西安抚使兼桂州知州余靖就开始大骂大杀壮族了。他在《贺曲赦表》中说:“蠢然獠族,素附交城,犬羊之众,聿成膏斧之诛。”在《桂上表》中说:“伏乞赫震天威,剪灭丑类,所以快四方之望,慑百蛮之心,臣之愿也。”在《贺生擒侬智高母表》中说:“犬羊之众,迎刃而亡;禽鸟之惊,弃巢而遁。”在《平蛮京观志》中说:“驱彼犬羊,敌此熊罴,血膏于原,弃甲于山,遗骸巨野,百里腥膻。”在《贺诛侬智高母表》中说:“元凶支党,先从原野之诛,以顽媪孽童,卒伏市朝之法”等等。  
在余靖的号令下,头几年是出兵公开屠杀,后几年是秘密侦察暗杀。在广西,到侬宗旦再次起兵邕州和接受招安的1057年才停止。在特磨道,到侬夏卿、侬平、侬亮到邕州投诚的1062年才停止,连续10年之久。在这惨绝人寰的屠刀下,壮族死了26万人,远逃14万人,使繁荣昌盛的壮族之乡变成了鬼哭狼嚎之地。可谓:害民屠刀十年忙,滇桂血腥壮山乡。华国何有此大难,千古独见这人寰。
逃难者为求生存,在三千里的日宿夜行途中,与饥饿、病魔、猛兽搏斗又死了不少亲人,悲痛至极。昆明铁路局退休干部侬鼎升先生调查了广西、云南各县后,在《侬智高出桂入滇访纪要》中说:“在宋王朝的*****下,壮族人民被迫整村整寨地逃难。由于他们是侬军撤走后才逃难的,追赶侬军又被宋军阻隔,十分危险。”勐腊县沙仁寨村民波温伴告诉笔者,他看到一本傣文书,描写他们祖先从广西逃出来的艰险情形。逃难者白天躲在山上,晚上星星出来才前行。一路上爬高山,过大河,风餐露宿。和饥饿病魔、毒蛇猛兽搏斗,走了很长时间才到安全地方。他们从桂西来到元江、绿春一带,行程数千里,定居下来后又碰到粮食、种籽、工具缺乏等等问题,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才能生存下来。今天能有20万后裔,真是老天保佑。很多后裔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广西逃难来以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当初逃出来的不下十余万人。
根据云南省、州、县三级志书记载,广西和广南、富宁地区的壮族(沙人、侬人)除了逃到贵州外,逃到大理国的有13万多人,主要分布于滇南的文山、砚山、丘北、马关、西畴、麻栗坡、屏边、河口、蒙自、个旧、元阳、元江、金平、新平、石屏、绿春、江城、普洱、勐腊、莱州(时属大理国,后划归越南)等20个县。
诡计多端的余靖知道大批壮族跟随侬智高逃到大理国后,又于1055年派遣邕州知州萧注募死士使大理国购智高。“南诏久与中国绝,至是段氏始与宋通。”这就说明大理王为了沟通宋朝,曾经开展过查处侬氏的运动,才迫使壮族(多数是侬氏)第二次逃难到国外。侬智高就在这个时候率部进入老挝、泰国北部活动,曾经帮助老挝民族建立兰山王朝和泰国兰那王朝及素可泰王朝,影响很大。笔者参加了1999年4月在广西武鸣召开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听到老挝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发言证实了这个问题。
老挝万象中华理事会、中文特聘译员、副教授通肯坎塔古温介绍说:“十二世纪初,侬智高后裔部队有两万多人进入老挝,在丰沙里硼勃拉邦建立了兰山王朝,首府就在硼勃拉邦。当时老挝人口只有30万人,国王叫三仙泰。侬军来了两万多,为数不少。丰沙里一带有不少侬军后裔,他们原姓中国姓,有侬、赵等很多姓,后来与老挝女子结婚,后代陆续与老挝同化,现在中国姓的已很少了。在硼勃拉帮现在还有一些用广西方言起的地名,让人想到这个地方与广西有关。”
泰国玛哈撒拉大学教授本翁凯塔特又介绍说:“十二世纪初,侬智高后裔的部队到泰国北部参与建立了兰那王朝,有一部再到泰国中部参与建立了素可泰王朝,为泰国的早期统一作出过贡献。”
壮族和侬氏不仅居于老挝和泰国,后来还散居于越南、缅甸、锡金、尼伯尔、巴基斯坦等国家。云南省地矿局农有坚(广西德保县人,现居云南曲靖市)说:“我在云南接触许多侬氏,他们说侬智高的后裔还逃到锡金、尼伯尔、巴基斯坦去。”壮族逃难以后,由于杂居异地异族,有很多已异化为异族异国之民,只有在广西和云南文山州及部分地区的沙人、侬人还保持壮族称谓。逃难后的异化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作考察和论述。
笔者参加了2004年10月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壮泰族群发展学术研讨会,听了云南民委原政法处处长兼省民族工作队队长、现任云南民族学会和壮学研究会副会长何正廷先生发表的《从侬智高率部落籍元江探寻壮泰族群的历史关系》一文说:
“经查,南掌在老挝北部的琅勃拉邦,勐艮即缅甸南掸邦的景栋,勐勇在勐艮东部,整欠在西双版纳的勐龙、勐棒外至老挝芒能一带,勐龙、勐勇、南奔至泰国北部的清迈一带,居民皆属同类,古兰那王国(其地含清迈、景栋)国王芒莱,其父便叫叭老。以上南迁的侬人、沙人,亦与元江的同类一样融进傣族。笔者在勐腊、景洪及中老边境考察时得知,勐腊县的曼列、曼庄、曼迈等12寨沙人,现除了曼迈沙人坚持为壮族外,其余都成了傣族。景洪市勐龙地区的沙人,230多年前就号称有70余寨1000余户,现在也都完全变成了傣族。十余年的调查考实结果,使笔者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聚滇南,落籍元江,侬姓被改写为那姓,其后那姓又改为刀、封、罗、白和召(赵)姓,其部众后裔亦多数变为傣族,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南迁到老挝、缅甸和泰国,成为老人、掸人和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千年来,侬智高的部分后裔,仍缅怀祖先薪火相传、自强不息的美德,并念念不忘世代传颂祖先的英雄业绩,直至今日。这或许是泰、老、掸人把侬智高敬为神灵,奉为始祖的缘故。”
广西民族学院资深教授、研究东南亚民族专家范宏贵先生在《同根生的民族》第四章《迁徒的后浪—侬智高及其部众的南移》中说:
“侬智高这个历史人物,经过不断地演化,成为中国的壮族、越南的岱族和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所崇敬的神,有的还说成是始祖。岱族、侬族的农姓族谱也说他们是侬智高的后裔。越南保乐(原名襄安府)世袭知府农宏义,侬智高后人也。在越南的岱族、侬族中也广泛流传有侬智高的传说、神话,视其为民族英雄,是保护神。在离高平省会高平镇五公里远的和光县永光乡板银村、民主乡板茹村、河广县塑河乡谷旺村,现在还有侬智高祠庙。每年阴历正月初一至初十,当地的岱族、侬族群众都到这些庙祀拜,十分隆重。有的人认为,侬智高是一位没有死去的英雄,还活在天宫。在高平省广渊县、复和县也有两座祭祀侬智高的庙宇。岱族还崇拜侬智高的母亲阿侬,说她是鸡鸭的保护神。有一位名叫玛哈的泰国学者,自称是侬智高的后裔,到侬智高的故乡寻根。泰国总理府秘书处华文资料泰史考核委员会委员,已70高龄的李沛然先生对余达佳(原广西壮学会会长)说:‘侬智高在泰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泰北,泰人认为他是泰民族的英雄。”
元江县外经局干部白云先生考察元江水傣的历史后,在《元江水傣和侬智高初探》一文中说:“在滇西南美丽富饶的元江河谷,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因为他们住在水边,人们便称其为水傣,但他们却自称为‘傣腊’,含意是‘掉队的部落’。相传他们的祖先是从石屏红河方向迁徙过来的,因为大部队已经往西双版纳去了,他们落在后面没有赶上,看到元江河谷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就定居下来,开发土地、繁衍生息。现在元江河谷的水傣有30多个村寨,2万多人。水傣原是沙人和侬人,1957年全国进行民族归系时,因语言习俗接近傣族,便将其归入傣族。近年壮族学者来考察,从所见的服装看,水傣应是沙人,而惠远、定南被划为哈尼族的沙人应为侬人。水傣民间一直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一件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传说水傣的首领叫‘启发傣’,又说古时水傣的首领称为褒汗。‘褒’是壮语对长者的尊称,‘汗’是他带着男女各三千人来到元江,常和汉人打仗,以后就死在元江。一天,启发傣准备去杀死恶龙,为民除害,他的天司认为很危险,劝他不要去,但启发傣执意要去。天司劝不过,只叮嘱他当心,告诫他进洞后不论见到什么动物,都要斩除,不能留任何生命。启发傣究竟是什么人呢?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白先生提出的启发傣之疑,正是元江水傣纪念侬智高的原称。褒汗是水傣的首领,也是侬智高的部将。天司就是天子侬智高。“启发傣”是壮族侬语,侬语称男子为“已、启”,称天为“发”,“傣”是族名,意为侬智高天子之族,所以“启发傣”不是首领,而是族名,传说走异而已。褒汗是侬智高族,侬智高在元江下罗盘,看风水是个好地方,才给他率部定居下来,他就定名为启发傣,以纪念侬智高天子,又与当地的黑傣、花傣支系相区别。因此,元江水傣不是当地傣族自身发展的支系,也不是壮族同化为傣族的分支,而是壮族逃难到这里直接改名的。褒汗改为那姓,是受大理国查处侬氏的威胁而改的,当时连侬智高也改为赵姓。如果不受什么威胁,侬智高是不许侬姓改为那姓的,他自己也不会丢掉祖宗的侬姓,也不会率部逃到老挝去,所以褒汗死后称为那氏祖坟。
昆明铁路局退休干部、现任云南省壮学会顾问侬鼎升先生调查了红河县后,在《侬智高出桂入滇采访纪要》中说:“红河县有侬智高后裔700余户,其中阿扎乡200余户,石头寨乡100多户,甲寅乡300多户。原从石屏和元江方向迁来,已变成哈尼族。侬阿三说:‘我们是50年代初民族归系时划为哈尼族的,1958年才改为姓侬。’侬克斗又说:‘我们的祖先是元那知府(土司),土改时工作队说我们在元江的祖先是姓侬,叫我们改过来。’侬理才说:‘据祖辈口传,我们老祖先曾出生过一个皇帝,可惜没有出头。’他家神堂上中间贴‘天地君亲师位’,左边贴‘侬氏宗亲香位’,右边贴‘灶神、财神、土地之位’。这和广南侬姓神堂一样,证明他们也是侬智高的后裔。”
绿春县陆保和先生在《绿春哈尼族哈欧支系与侬智高相关的情况调查》一文说:“在哈尼族人口中,有一支风俗习惯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哈欧。虽然被称为哈尼族,但长期以来,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习俗。据老人相传,他们的祖宗是侬族,来自遥远的广西。因为宋时侬智高起义失败后,离乡背井,辗转来到广南,进入元江,最后才落籍到绿春的。初到绿春时有12姓:即陶、张、罗、德、何、陆、卢、博、黄、朱、王、盘,共有1970户,10133人。最初是居于大兴镇岔弄村委会,后来发展到马宗、老边、三猛乡的桐珠、骑马坝乡的玛玉等村委会。哈欧人相传原是广西侬族,住在一个平坦广阔、河流纵横的地方,其首领姓侬,后被外族入侵杀掠,没被杀绝的侬人就跟着首领侬智高来到广南。不几年又来到元江县,仍枕戈待旦,保持其军事组织。哈尼族称侬军为哈欧麻然,意为哈尼族雇来的队伍,哈欧之名即由此而来。”
贵州地方志说,贵州也有侬智高后裔,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侬智高第九子农克才逃到湖南武冈一带,这里接近贵州,其后裔可能迁入贵州生息;二是富宁地区有83个村的沙人几乎逃光,多数逃到大理国,少数逃入贵州,形势安定后,有的秘密回乡,有的仍居贵州,其后裔现称布依族。实际上,贵州的布依族和富宁壮族布越布土支系相同,解放后因为政区不同才归系不同而已。
笔者几年来专门调查侬智高家族的逃难及分布情况,到了那坡、靖西、德保、天等、隆安、大新、崇左、百色、田阳、武鸣、广南、富宁等县进行采访调查,获得50多部农氏族谱和口碑资料,知道在壮族逃难中,侬智高家族的逃难更加酷苦。但由于他们按照侬智高的逃难计划趋向,全部逃脱了朝廷灭族的屠刀,没有哪个被擒杀,所以笔者敢下这个结论:《宋史—广源州蛮传》和《续通鉴》所载的侬智高在大理被杀,侬智高母阿侬、弟智光、子继封、继宗在京师伏诛等,完全是欺人之谈。
根据族谱记载和口碑内传,反宋失败之前,侬智高就意料到朝廷要诛灭侬氏九族,就在木腊关(今富宁县与那坡县相邻的板仑乡木腊村)召开侬族会议,提出“全族离乡,分散逃匿”的逃难计划。那坡县龙滕屯农氏族谱记载了这个逃难计划是“不已合族,联络商议”、“为今之计,必系南徙”、“改名换姓,全族离乡”、“去人为农,以避祸计”、“协同妥议,定走三处”、“滇越与西,不许别之”、“三支之人,分避三区”、“各人避难,俱属边域”、“家业星散,一族受屈;男女分散,若无天日;狠毒已甚,毫无阴隙”“呜呼惨状,言难尽述”、“不念畴昔,功盖环宇”。
按照逃难计划,侬智高家人于1053年已全部逃出所居的特磨寨(今广南县城附近)。侬智高带领部分妻子儿女向西到大理国;侬智会及其子农进安逃到邻近交趾的那坡县边区;侬智科是小子,服待生母阿侬和继父侬夏卿先匿于特磨寨以东15里的丝苇地方,次年又转入大山荒野的驮娘江大峡谷(今富宁县与田林县交界处)。这就是“三支之人”。侬智高还有个弟,也是侬智会的哥叫侬智德,有的称智结,已早亡,这时不在世了。
1055年后多年内,大理清洗侬氏族人,这时特磨还有宋朝特务,但广西桂州知州萧固已招安侬宗旦,处境宽松一些。侬智高又把部分妻子儿子发回广西各地藏匿,依靠亲戚、朋友和百姓帮助保护。侬智高怕朝廷一网打尽,都安排各逃一方。侬智高的长子侬兴球(后改为农克刚)1053年正月战败于归仁辅后,侬智高安排他和白医生到大理求援,后来被人投毒昏死,复活后改为赵姓,假装痴人,逃到大理山区隐居,十多年后被人家识破是侬人,又返回广西德保燕峒一带隐居。二子农克峻从大理国返回广西崇左县与堂叔侬全兴一起隐居于太平边区。三子农克盛从大理国返回广西靖西县边区。四子农克昌从大理国返回广西天等县高州,改为空姓,至元朝其裔出任都结州土官才改为农姓。五子农克隆从大理国返回广西那坡县边区与侬智会隐居,后来迁往越南保乐一带定居。六子农克祯从大理国返回广西天等县上映隐居。七子农克祥跟随侬智会逃匿于广西那坡县区。八子农克振,改为克喜随母从广南逃到广西田阳县奉议一带。九子农克才从大理国返回特磨,由伯祖公侬威的后裔带到湖南武冈一带隐居,元朝有一支迁来广西南宁地区定居。十子生于特磨,名不清,仅得三、四岁,随母匿于广南阿用村。十一子生于元江,改为那姓,名不清,其裔于元朝出任元江土司官。女儿名不清,匿于广南阿科乡坝美村。妹侬智英逃于丘北县双龙营。堂叔侬全兴、全喜、全宽从崇左县太平逃居太平边区和左州边区。侬全兴之子侬宗旦及其子农日新逃到邻近交趾的靖西县岳圩。伯祖公侬威的后裔及侬夏诚等亦从特磨洞逃居边区,1062年侬夏卿、侬平、侬亮到邕州,接受招安以后才回来,所以能保留侬姓。
侬智高的子女逃难的时间最长,处境最恶。虽然北宋已招安侬宗旦、侬夏卿、侬平、侬亮、侬智会、侬智科的长子农兴流和次子农兴畴,但侬智高的子孙到了南宋还不敢出头露面。因为宋朝狄青收兵后留下特务,如坐镇特磨富宁地区的沈达,就专门侦察和暗杀侬智高家人。沈达就是狄青部将沈勇,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3说:“沈勇有智略,若专以智高之事委之,使先以威齐众,然后用之,必能辨贼,幸陛下无以为忧也,上曰善。”因此,侬智高的子女不敢复居特磨。直至南宋时期,农克明在德保燕洞一带生子六男,仍怕一网打尽而分居各地。一男逃居靖西县邻近交趾的吞盆,二男逃居与交趾相邻的龙邦下醒圩,三男逃居德保县足荣乡,其裔又移马隘乡,四男居德保府城,五男居燕洞乡石屯,六男居中军甲。现在后裔齐齐,说明当时已逃脱了险阻。
到了元朝,侬智高的子孙才能目睹青天,开眼见日。因为元朝反宋是侬智高反宋的继续,重用侬智高子孙,侬智高子孙也积极参加元朝反宋,立功者提拔为官。如广南土司侬郎恐,都结州土官农应广,元江那氏土司都是元朝起家的。恩城州(今大新县恩城乡)改侬姓为赵姓的土官赵胜保也敢于元朝至正九年(1348年)撰诗刻崖赞扬侬智高的抗交反宋精神: 戈甲相持对垒围, 旗开金鼓震如雷。城池紧闭关难破,山寨高悬峰未摧。心上文韬论军政,眉中武略使兵回。从今州治平安在,将业中兴民物归。
诗意是反映侬智高父子在今大新县下雷镇岜特山巅建筑的抗敌山寨城池,又名侬王山寨,其南面就直接虎视着交趾国境。句解于下:
“戈甲相持对垒围,旗开金鼓震如雷。”是说侬智高坚守这个山寨与交趾对抗,每次战争的声势都很大。“城池紧闭关难破,山寨高悬峰未摧。”是说山寨内有5个弄场及城门都很坚固,因为居高临下,尽管交趾怎样强攻都不能克入。“心上文韬论军政,眉中武略使兵回。”是说侬智高文化较高,又有军事政治理论知识,出兵打到广州不克,又北伐全州,眼见阻敌较多,就回师邕州,保存实力。“从今州治平安在,将业中兴民物归。”是说到了今天元朝执政,侬智高家族掌权的恩城州可以平安下去了,侬智高将军的事业得以复兴了,民心也归顺了。
元朝有了宽松的政治形势,侬智高的后裔才得到安居乐业,至今已生息40代左右。子孙发达,主要分布在广西德保、靖西、那坡、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绥、平果、武鸣、宁明、龙州、百色、田阳、南宁;云南广南、富宁、西畴、文山、红河、元江、绿春;湖南西南部、贵州南部;越南保乐、高平等地。居越南者,不仅是宋代的农克隆,清代还有农克明两支、农克昌三支迁往越南,与农克隆的后裔相杂居。越北的何广、何安、高平、广渊、原平、天独、代兄、保乐等地的农姓就是他们的后裔。清代保乐州土官农氏就是农克隆的子孙,所以和广南侬氏土司称兄道弟,来往非常密切。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停,社会扰攘,路匪猖獗,才很少来往。
侬智高是儒家子弟,因为他的祖公侬猷是山东青州人,带来中原文化传教子孙。农氏族谱说侬猷是“当
在宋时,乡学黉官”、“依古榜试,考取文童”、“文武科甲,场试全红”。因此,壮乡还没有汉文教学的北宋中期,侬智高已成为壮乡豪。明黄佐《广西通志》卷17说:“溪峒地区读书应举(进士)者,史载仅侬智高一人而已。”侬智高反宋失败后,很多家族不愿给子女当官,但都以侬智高刻苦学习为榜样,教育子孙认真读书,南宋以来文人不乏,每个家族都有族普记载,这就是本族文人的文化遗产。解放以后,每个支系都有人参加党政工作,最多是广南支系、农克明支系和农克昌支系,各有百余人,侬克昌在天等高州的后裔已有两人留学德国。大官和武官甚少,但文人和公务员众多,整个家庭的后裔估计不少于40万人,仍属于强宗之族。
儒教熏陶的家族既重视文化素质,又重视纪念祖宗,因此,侬智高的子孙不论逃到什么地方都祭拜先祖侬智高。有的立庙集会祭拜,有的在家中祭祀,但由于朝廷骂侬智高太多了,只有采取隐晦方式来祭拜。如广南侬土司有个白马庙,前堂是奉祭山东白马的祖宗,后堂则祭侬智高。越南高平附近有个岑卯庙,实则专祭侬智高。天等县农村有老彝庙,也是专祭侬智高。壮族农村都有土地庙,内置两个香炉,一个祭古代部族首领,一个祭炎帝神农和侬智高。因为壮族认为侬智高生前爱国护民有功,死了也要他的灵魂来保护人民,所以把侬智高当作神灵、神农来崇敬和祭拜,说明侬智高不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壮族英雄和中华民族英雄。

注释: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184。
谢启昆《广西通志》卷185。
黄昌礼编《侬智高问题论文资料集》。
《续通鉴》卷55。
清道光28年《广西府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