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姓氏源流
????包(B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风姓,为上古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或庖羲。据《路史》载:“包羲氏后有包氏”。?
????2、出自姜姓,以祖之字为氏,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的子孙。申包胥,楚国君蚡冒的后裔,故又称王孙包胥。他曾赴秦国求兵援楚。申包胥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包字为姓,为包氏。又据《庐丰谱·序》载:“炎帝之后,本姜姓也。黄帝封姜裔为申国侯,遂以国为姓。”“春秋时,远祖申包胥仕楚平王,为大夫。”“鲁定公四年,包胥公之子孙不以国为氏,而以祖之字为氏,吾族得姓实自此始。自此而包姓著矣。”北宋名臣包拯家族的“包氏合肥世系引”中,也有相同的说法:“包氏之先姜姓,火德王炎帝神农氏之后。”“封于申,历夏、商,为周室世臣。”“申包胥仕楚为大夫。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姓,属羽音,居上党。”闽杭包氏属其中的一支。
????3、出自鲍氏所改。据《后汉书》载,西汉末年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成为包姓的一支。
????4、出自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或博尔济吉特氏之后改为包氏。
????得姓始祖:申包胥。包氏源出自春秋时楚国贵族包胥,他是楚玢冒的后代,因为封地在申,所以有叫申包胥。据《左传》载:春秋时,吴王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谋略,于楚昭王十年(前506年)攻入郢都,危急之中,楚大夫申包胥乞师(求援)于秦庭,因遭拒而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化,发兵相助。后来,楚昭王论功行赏,封包胥于申地(上海市一带),他的后人以其名号为姓,申包胥被尊为包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包氏门中,有“经传储贰,望重集贤”之说,其意为东汉的包咸曾入宫教授太子(储贰),唐朝的包融官至集贤殿学士。丹阳包氏肇始于东汉。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载:“汉,包咸,字子良,自长安归乡里……。”他是东汉名儒,为丹阳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丹阳《包氏族谱》序言:丹阳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因他和他的儿子包福都做过皇太子的老师,名声非常显赫。申胥裔更远,荆林泽偏长。申包胥的后人包安始居上党,后又移居湖水县万安乡十二坊五阁村。于588年9月,为隋文帝护驾南征有功,被赐为平南侯。后因与太子杨广(后来改隋炀帝)颉颃不合,便激流勇退,携家眷及孥仆共30余人,置田数千亩,居在万顷洋的西侧,并建五阁以成村,表示不忘旧居之意。唐代的包融,是包胥之31世孙,生有包何、包佶2子,时称“三包”。死后均葬于丹阳延陵。《唐才子传》为其分别列传。包佶生有包庆、包庚、包庠、包序4子,次子包庚因战乱流寓庐州(安徽省合肥),在合肥定居。包庚之6世孙包愉生授、拯2子,即包拯是包氏之39世孙,可以说他的祖藉在丹阳。明代永乐初年,包拯之15世孙子富,原来定居于姑苏崇明(当时崇明隶属苏州府),因嗜好山水,遍游名胜,后携家小定居丹阳北乡包港(九曲河入口处),子富公成为包港包姓始迁之祖。清光绪版《包氏宗谱》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港包氏已历13代。云阳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贤包拯的谥号为名,称“孝肃堂”。目前,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庐丰谱·序》)。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属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余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