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师氏源于远古时代
师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
黄帝为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根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黄帝时代大体上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中晚期。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约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他肇造了中华文明的国家之制,组织了各方面的人才进行一系列学术研究和治理国家,施行文明教化,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他与臣民一起播百谷,植草木,务农桑,做衣冠,制弓箭,造舟楫,创医学,大力发展生产,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他与臣民一起造书契(文字),绘图画,作甲子(历法),定算数,制音律,在精神文化方面贡献甚巨;他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
黄帝高度重视音乐的作用,鼓励支持大臣们研究音乐和乐器,并在宫廷中设立了专门负责和管理音乐的机构。根据历史传说和后世考证:黄帝乐师首领冷伦,用毕生精力创造发明了音阶五律角、微、商、羽、宫调,还创作编排了许多歌舞进行表演。黄帝琴师仰延,首创了乐谱,第一个将冷伦发明的五音宫调编成乐谱纪录了下来,为乐谱的记载流传开创了历史新的篇章;还发明了二十五演琴,丰富了华夏音乐宝库。大容(有的称大荣,有的称大猿)是黄帝的臣子,发明了古编钟和编钟乐曲,非常适用于节日庆典等活动。黄帝得到这三个贤臣后,王庭和民间都是歌舞成戏,乐奏神欢,举国臣民歌舞升平庆盛世太平,自此言之,难尽其兴。由于他们在音乐和乐器的创造和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利用音乐具有的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作用,促进了政权的巩固、文化的繁荣和生产的发展,黄帝就重用提拔他们,根据其能力和特长任命了相应职务。其中,仰延被任命为掌乐之官,称之为师。仰延被任命为掌乐之官后,王庭和民间在议论和称呼他的时候,都把他的官名放在名字前面,有的叫他师仰延,有的叫他师延。
当时,已经衍生出“氏”这个称号,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由于,掌乐之官的“师”是黄帝所赐的爵位,是师延所任的官职,而仰延作为黄帝的大臣属于贵族,其后代子孙便以“师”为氏,以显示贵族身份。后世关于姓氏起源的著作,都也以此把师延称作为当今师氏始祖。战国时期《世本·氏姓篇》,唐代谱牒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宋代郑樵著《通志·氏族略》,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万姓统谱》等介绍姓氏源流时说:“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清陈廷炜撰《姓氏考略》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王纪成《中华百家姓谱》说:师姓来源于黄帝族姓,始祖为黄帝臣师延。
从姓氏来源上讲,“师”为氏。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由此可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上古和春秋时期师氏地位崇荣。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作为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到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所以,当今都把“师氏”称为“师姓”。
●师姓始祖师延
关于我们师姓始祖——师延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最早记载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卷二》。该书明确记载:师延者,殷之乐人也。设乐以来,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拊一弦琴则地祇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当轩辕之时,年已数百岁,听众国乐声,以审兴亡之兆。至夏末,抱乐器以奔殷。而纣*****于声色,乃拘师延于阴宫,欲极刑戮。师延既被囚系,奏清商、流征、涤角之音。司狱者以闻于纣,纣犹嫌曰:“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说也。”犹不释。师延乃更奏迷魂*****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乃得免炮烙之害。周武王兴师,乃越濮流而逝,或云死于水府。故晋、卫之人,镌石铸金以像其形,立祀不绝矣。
这句话的意思为:师延,是殷朝的乐工。自庖皇以来,历朝历代他家世袭这个职务。到了师延,他能够精确地讲述出阴阳之声,判明内函的象纬之意,人们始终也不了解师延这个人。他历经的世代久远,时而出世时而隐没。在轩辕氏时,师延是司乐的官员。到了殷商时,他全面修编了三皇五帝时的乐章,已经达到了“弹拔一弦琴,就能让地神都出来听;吹玉琯,引来天神都降临凡世”。在轩辕氏时代,他已经百岁有余了,仍能从听各国的乐声中审度出世代兴亡的预兆。到了夏朝末年,他抱着乐器投奔殷商。然而,殷纣王浸*****于声色之中,将他幽拘在阴宫中,准备处以极刑。师延在阴宫中,奏清商流徵调角等雅乐。看守阴宫的狱卒已在纣王宫里听到过,于是厌烦地说:“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淳朴的乐音,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可以享受的啊!”不释放他。无奈,师延就奏迷魂*****魄的靡靡之音,用这种音乐来表现修夜的欢娱,使看守他的狱吏们听得神迷心荡,他乘机逃出来,免去了受炮烙这种刑罚。在逃亡的途中,他在涉过濮水时沉没水中死去,也有人说他死在水府里。因此,晋国、卫国的民众,镌石铸金刻画上他b的图象,不断有人为他立祠供奉他。
当代介绍师延的文章说,他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的宫廷乐师,擅作曲。精通阴阳,晓明象纬,自伏义以来,历世均居乐官之职。商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能抚一弦琴,令地只上升,吹玉律使天神下降。其考察各国音乐,即预知其国之得失兴衰。纣王因迷恋声色,*****无道,说师延之乐淡而无味,禁之于狱,欲极刑戮。而师延系于囚中,一筹莫展,作清商流徵调色之音。狱卒上闻,纣王嫌其淳古远乐,非所悦听,仍不释其罪。后来师延无可奈何,只得屈服,乃作迷魂荡魄、心神颠倒之曲,因是纣王转怒为喜,始免其将受炮烙之刑。而纣王也因此通宵达旦,沈醉于靡靡声中,*****乐无度,不问政事。于是商代六百余年天下,亦因此而至灭亡。后来武王伐纣,纣王*****于鹿台,师延惧祸东逃,后投濮水*****。相传师涓曾路过濮水,夜闻琴声,遂记谱而弹、后被师旷斥为“亡国之音”的即是师延当年所作。
从以上两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师延原来是黄帝的司乐官员,夏朝末年投奔殷商。由于殷纣王浸*****于声色之中被拘在阴宫,无奈演奏迷魂*****魄的靡靡之音使看守他的狱吏们听得神迷心荡,乘机逃亡,途中在涉濮水溺水身亡。由此,我们还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有人把商朝纣王亡国的罪过怪到师延头上,是一个天大的冤案。他确实曾经演奏过靡靡之音,但不是为了讨好商朝纣王,而是为了迷惑狱吏,争取逃跑机会。他的溺水身亡,是一个百岁有余老人逃亡途中的意外事故。我们师姓子孙,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对以讹传讹玷污我始祖的人和事进行坚决斗争。
关于我们师姓始祖——师延的丰功伟绩,以及历史成就,王纪成的《中华民族1000个第一》中,把他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乐神宗祖。该文说:
黄帝乐师师延,掌管着朝廷的音乐歌舞。他演奏的技艺十分高绝,特别是抚一弦琴,刻地之为动。吹玉律,可使天神俱为之降。臣民听其音乐,能知国家大事,能判凶吉。人皆称之为乐神。
黄帝乐师师延,始造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琴音激扬,地动山摇。琴音宛转,百鸟起舞。
黄帝乐师师延,所作之乐声,并非为靡靡之乐也。每但没能当师延演奏时,须悬挂之白旄后,师延再坐在东侧,演奏出的琴音激扬美妙,可地动山摇。其琴音宛转动听,可引得百鸟起舞。而宫中女官也自然自觉地会翩翩起舞,故闻此美妙声音的人,先后闻听到此美妙的声音而都会精神愉悦。
至此后,朝野臣民百姓们,皆都好喜气音乐来了。后来,又有一位名字叫作大荣的臣子,也深深懂得鼓、乐、琴、瑟等乐器演奏的至高乐理,并谓之为清商、清徵。而他评价清商之乐为最悲,可听清徵之乐的人皆是有德有义的谦谦君子。如果有人德薄,便不足以听之。有许许多多好听音乐的人,纷纷来求师延,有一次,师延不得已援琴鼓之。立刻便有玄鹤二八一十六只从南方来,集於郭门之上,再奏、三奏,便引得十六队儿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的宫商之声,声彻於天地。闻听者全都是喜不自胜。
黄帝又命师延演奏由他亲自创作的音乐——清角。然后,黄帝下圣谕合鬼神於西大山之上,驾着象舆,由六玄龙、毕方神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虫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为清角。一奏之时,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时,有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三奏后,方天清如洗、鸾凤和鸣、龙翔凤舞、天下万姓黎民共颂百世升平如锦如画的万千气象。
●师姓在礼乐制度的推行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取法于商,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例如周初封到商的故地建立卫国的就是周公的弟弟叔康。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跟大宗的关系;诸侯又分其领土给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于诸侯,是另一层的小宗跟大宗的关系;卿大夫再把领土分给末等贵族士,这些士对于卿大夫,又形成一层小宗对大宗的关系。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这种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它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它影响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
《礼记·曲礼下》记载“士无故不彻琴瑟”。《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韜心也。”礼乐制度在各诸侯宫廷中广泛的推行,需要精通音乐的乐官和人才,也造就了一大批司掌各种乐器的乐工。他们除弹琴、奏乐供贵族们享乐之外,主要是在各种典礼仪式中演奏,其中地位最高者的名字前常冠以“师”字。据《周礼·春官》的说法,还有“大师”、“小师”之分,“大师”在出兵打仗时,要“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据《元和姓纂》记载,周王室或诸侯国国君的宫廷乐师中地位最高者被称为“师”。他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氏。现今的“师”姓,大多是这些音乐家的后裔。
春秋时期,有史可查并且名字前冠有“师”字的古代音乐家有13位。他们分别是晋国有悼公(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58年)、平公(公元前558~公元前532年)时期的师旷(公元前577~公元前532年);卫国有献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在位18年)时期的师曹,灵公时期(公元前534年-~公元前493年,在位42年)的师涓;楚国有成王(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46年) 时期的师缙;魏国有文侯(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执政)时期的师经;鲁国的师襄、师乙、师亥;郑国的师悝、师触、师蠲、师慧、师文。从他们服务的君主所处的年代分析,春秋时期产生的“师”姓,应该在公元前671~公元前396年的三百多年之间,也就是东周和战国两个时代。
从黄帝发明音乐开始,宫廷乐师的地位一直是很高的,并享有很高的礼遇。如师姓的始祖师延,属于贵族;晋国主乐大师师旷,则是春秋晚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宫廷乐师地位的变化,大约始于师旷之后的一百多年。这时,已经进人春秋战国之交,“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封建制度逐步兴起,奴隶制走向衰亡。这种政治经济领域的大变革也反映到了音乐领域,音乐开始从以往浓重的神秘性及象征性中得到解脱,其娱乐性功能逐渐地显露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宫廷乐师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保持周代礼乐最坚决的鲁国的乐师们纷纷改行投奔他方。《论语·微子》记载:曾经教授孔丘弹琴的师襄,也跑到海边另谋生路去了。后来的乐师地位更加低下,常常象礼品一样被送来进去。《左传·囊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可见这些乐师的地位和一般奴隶是相差不多的,遇到了残暴的主子,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曹在教授弹琴的时候,得罪了卫侯的宠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
●师姓起源的多元化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因种种原因改姓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目前的师姓中,也存在这种情况,金代有尚书右承相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传说汉朝名臣杨震之后杨安改姓为师。唐朝有东爨乌蛮部落归顺,因其酋首领名叫“师宗”,而演化为师宗县,其后裔也以师为其姓,如现今云南彝、纳西、僳僳的师姓。
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书右承相师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人,为人轻财尚义,经历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颜景)五年(1200年)考取词赋进士,初补尚书省令史,适宣宗南迁,留平章完颜承晖守燕都。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
周朝时,有个叫师君的名人,他的后代就用祖上名字中的“师”字为姓,也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以人名为姓,出自周代。
师姓还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按史书记载:在南诏时期,占据古称匿弄甸这个部落的“乌蛮”部酋首领名叫“师宗”,这个部落随之也就被称为“师宗部”了,这也就是“师宗”由人名衍变到地名的开始。“匿弄甸”和“师宗”都是少数民族语音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东爨乌蛮部落归顺设师宗县,部族改姓师。今云南彝、纳西、僳僳的师姓为其后裔。此外,满族也有师姓。
●师姓因避讳或过继等原因而改姓
在其他姓氏或民族融入我们师姓家族的同时,同样也有师姓因避讳或过继等原因而改姓的。晋国尚书师昺为避晋景帝司马师(208~255)的名讳,被晋武帝命令改姓帅;现代有革命烈士师守道,因丧父后过继给姑母而随姑父邹子良改姓邹,更名为邹均。
“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如果用以代表中国人的姓氏,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春秋西晋时,晋武帝很孝顺,虽然篡了位却还知道是阿爹的功劳,便急急追赠了帝号。后来想想,光凭爹爹一个人的阴谋也不能成事,伯父拼了大半生,不好抹灭他篡位的功绩,于是也尊之为皇帝,称作“晋景帝”。事情闹出来了,这日来了个倒楣鬼尚书!罢巧不巧上了奏章,皇帝一看署名,赫然见到了“师昺”两个字,龙颜大怒之下,将这师老儿唤到了龙庭,厉声道:“师爱卿!朕想借你的头一用!”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师昺泪如雨下,此人大有祖宗遗风,当下便如竹林七贤般哼了几哼,算是替自己奏起哀歌。皇帝皱起龙眉,道:“别忙着哭,你脑袋都要给人摘了,难道不想知道自己为何惹祸么?” 师昺垂泪道:“臣一向愚鲁,叩请圣天子赐教。” “师爱卿……” 皇帝幽幽叹息,“你的姓名不好。” “这……臣的姓名不好……” 师昺急急思量,霎时一拍双手!颤声道:“可是这个昺字么?臣办事不力,日日拿大丙……” “去,管你甲乙丙,朕烦恼的是你这个师字。” 师昺惊疑不定,慌道:“圣上是嫌臣师心自用、师出无名、师其故智,不求长进,所以要砍臣的头?” “你扯远了。” 皇帝哈哈大笑,他站起身来,拍了拍师昺的脑门:“知道朕的伯父叫做什么名字么?” 师昺恍然大悟,方知缘故,喃喃便道:“圣上的伯父是……是司马……司马……” 那个“师”字还没说出,已听得龙鼻喷出两道重重的龙吟,当场震得师昺魂飞魄散。没法子,帝名庙号须回避,司马师当上晋景帝,师字便成一家专用。可怜师昺泪眼汪汪!虽然留了脑袋下来,姓却给砍头了。为了这件事!日后,史家留了这么一段记载下来:晋有尚书师昺,避晋讳,改为帅。《通鉴外纪》说:“姓师,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帅”氏原来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帅姓由师姓所改,起源于山西省原平市(原崞县) 东社镇老师村。当代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等到省。后来,帅姓也有恢复为师姓的。
姑师族的得名与东夷薄(又写作蒲)姑国有关。《史记·周本纪》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蒲姑。”《正义》引《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蒲(薄)姑氏来源于黄帝后裔番禺人。《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禺与生徭梁,徭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即帝俊(舜)与尧女通婚,“故两族间保留着禺号、禺京、番禺的神话,且帝俊之裔殷人的都城叫毫,也叫番、薄、蒲、繁、蕃,正与番人分布有关”,“禺京,又作禺强”。并将他们归入氐羌番禺人的裔支蒲人,迁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西),又称蒲(薄)姑人。它后迁于今山东淄博市立国。薄(蒲)姑国亡后,民有的以薄(蒲)为姓,有的以姑为颜,有的以蒲姑为姓。姑人在漫长的发展、迁徙过程中,吸收了华夏师氏人的一部分,称姑师。姑师人在西迁中,又有同族善于造车的奚仲后裔人加入。他们约于春秋、战国时迁入玉门关以西,后又西迁,约至秦朝时期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立国,称姑师国。姑师国又结合了羌人,加之与匈奴接近,便从俗而以畜牧业为主,兼从事农耕,又以善于造车闻名。姑师被分为前、后王二部,称车师,当与怀念其族中部分人善造车有些关系。《后汉书·西域传》云:“车师前王居支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10公里处之交河城故址处,位于今雅尔湖村之西两条小河交叉环抱的一个柳叶形小岛上。自西汉至后魏,车师前王均都于此)。河水分流绕城,故号交河。去长史所居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之鲁克沁。城当西域古代交通孔道,土地肥沃,宜农耕或屯田。东汉延光中班勇任西域长史驻此)八十里,东去洛阳九千一百二十里。领户千五百余,口四千余,胜兵二千人”;车师“后王居务涂谷(今新疆天山北的吉木萨尔县),去长史所居(今鄯善县西南克鲁沁)五百里,去洛阳九千六百二十里。领户四千余,口万五千余,胜兵三千余人。”车师后城长国在今新疆奇台县北,后并入车师后国。
现代,有一位革命烈士,原名师守道(1900~1930),陕西富平人。十岁丧父后过继给姑母,随姑父邹子良改姓邹,更名为邹均、邹遵,号复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清醒的知道:师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远古传说时代,师延是师姓的得姓始祖。礼乐制度的推行,需要精通音乐的乐官和人才,也造就了一大批司掌各种乐器的乐工,他们的后代便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遂成师氏,使师姓得到不断发展壮大。金代尚书右承相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汉朝名臣杨震之后杨安改姓为师,唐朝东爨乌蛮部落归顺后裔也以师为其姓,引发了师姓起源的多元化。晋国尚书师昺为避晋景帝司马师(208~255)的名讳改姓帅,现代革命烈士师守道因丧父后过继给姑母而随姑父邹子良改姓邹,影响了师姓的人脉发展。
由此,我们还可以把师姓渊源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官为氏族,如上古的师延;二是以职业为氏,如春秋时代的师旷、师曹、师涓、师缙、师襄、师乙、师亥、师悝、师触、师蠲、师慧、师文;三是少数民族改姓;四是以人名为姓。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