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一代名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汗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法号湛然居士。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耶律楚材秉承家族传统,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年纪轻轻就已“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著”了。初仕金,为开州同知、左右司员外郎。成吉思汗十年(1215),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他早已对腐朽的金王朝失去信心。面对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神州大地,他决定以自己的才华辅助成吉思汗,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十四年,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二十一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窝阔台汗三年(1231),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是一个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卓越修养和多种贡献的人。他是我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他酷爱诗歌,写过不少诗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公元1244年5月14日,悲愤而死。“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哭了,如同丧失了自己的亲人。汉族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政治家,他们的良师益友。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如其同时代人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

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

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忽必烈遵耶律楚材的遗愿,将他的遗骸移葬于故乡玉泉以东的瓮山,即今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又是元初最突出的诗人,今存诗720余首。他是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出生于金代末期一个高度汉化的契丹贵族家庭。其父耶律履是金代著名学者,时任尚书右丞,于年届六十得子,欣喜异常,感慨不已:“吾六十得其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所用。”便根据《左传》“楚虽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为儿子命名:名楚材,字晋卿。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精通汉族文化。《元史·耶律楚材传》载:“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他曾随从成吉思汗和窝阔台远征四方,写下了大量诗歌,其《湛然居士集》收录了660余首诗。他的诗应酬之作颇多,往往流于率易,缺少锤炼。他曾随蒙古大军西征万里,熟悉边疆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在诗中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其西域诗有50余首,其中《西域河中十咏》尤为人称道,如:“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酒无输课,耕田不纳租。西行万余里,谁谓乃良图。”这些诗篇是后人研究西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耶律楚材尤其擅写律诗,诗文集中尤多七律。如《庚辰西域清明》:“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蒲萄酒熟愁肠乱,玛瑙杯寒醉眼明。遥想故园今好在,梨花深院鹧鸪声。”如《阴山》:“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罗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如《和移刺继先韵》:“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年尽觉非。瀚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去国迟迟情几许,倚楼空望白云飞。”他的律诗韵律流畅沉稳,风骨雄健豪放,境界开阔,情调苍凉。耶律楚材也能填词,如《鹧鸪天·题七真洞》:“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遥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沈思到酒边?”词中化用黄庭坚的诗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耶律楚材作为契丹后人,十分重视保存辽代文化。现存辽代篇幅最长的契丹语诗篇《醉义歌》就是由耶律楚材译为汉文七言歌行体长诗并保存于《湛然居士文集》中。即使抛开其政治上的贡献,仅就其文化上的贡献而言,耶律楚材也是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巨人。
 
    耶律和萧是契丹的两大姓氏。早期的契丹族无姓氏,初期常以地名为姓,阿保机建国前后才出现耶律姓和萧姓。其中,耶律姓与今西拉木伦河(潢河)有关,先为部族之名,后为氏族之称:(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住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谓之耶律氏。

 
奚人后裔今何在



萧春江 萧冰

  奚,本称厍莫奚,后简称奚,自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起,直到十三世纪的元代,在历史上活动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突出贡献。然而自12世纪起,中国的各种历史文献却再也没有提到奚人,奚人仿佛一夜之间就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那么奚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其族居中心地在哪里?如今最有可能在哪里找到“最后的奚人”?笔者的考证让神秘失踪了几百年的奚人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奚源出东部鲜卑,早期为宇文部控制,是个相对弱小的部落。宇文部被击溃及东部鲜卑主力相继迁离故地后,奚逐渐壮大。契丹也源于东胡之鲜卑,奚与契丹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

  关于奚和契丹的发祥地,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早期的奚与契丹居住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奚人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带,契丹人则居住在老哈河中下游。奚人居住地向西、向南接汉境,向东、向北邻契丹。

  隋唐之际,奚扩散到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臣服于突厥。公元630年*****厥汗国瓦解,奚族内附于唐朝。唐在奚族5个部落设5个州,上置饶乐都督府管理,都督由奚族大酋长担任,赐姓李。唐中叶前,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是厍莫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其军事实力与契丹旗鼓相当,有时还稍强于契丹;奚和契丹并强于东北地区,被唐并称“两蕃”。唐中叶后契丹日强,奚族为其所控制。唐末,部分奚人在酋长来诸的率领下叛契丹西迁妫州(今河北怀来县)北山,内附于唐,史称西奚。奚遂有东奚、西奚之分。

  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契丹逐渐壮大,奚全部臣服于契丹。说是臣服,实际上更应理解为部落的统一。心胸远大的阿保机对奚采取了征服、联姻、结盟的怀柔政策,“抚其帐部,拟于国族”,将奚王府所统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允许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述律氏,即萧氏。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氏是辽代历史上有名的“铁腕皇后”)。

  奚人在辽代的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奚人地处辽国南部,与中原汉人毗邻的地理优势,使奚人比契丹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吸收了汉文化。例如,普遍采用汉姓汉名、使用汉文字等。因此奚人在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奚文化也在同化着契丹文化。在文学领域,奚人在辽代中晚期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领域,奚人发明的乐器“奚琴”,即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原。“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之。”

  蒙古马头琴也是由奚琴演化而来。

  农业方面,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历代契丹贵族重视发展农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但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早在唐末,奚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到了辽圣宗时,北宋王曾出使契丹,进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种”,且“善耕种”。苏颂出使契丹将途中所见作诗描述:“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

  辽代奚的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宋沈括语)。奚人善治马具、车辆,能造出各式各样的车辆,有富贵人家乘坐的轻灵便巧的小车,运送辎重的货车,威风凛凛的战车,更有一种水陆两用车。富裕馆(今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内就曾经集中了一批造车的工匠。近期在富裕馆旧址发掘出铁砧子,可以想像当时的盛况。

  因此,奚族在辽代虽臣服于契丹,但其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且比契丹先进,这也是奚人在辽代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到12世纪后期,历史上不再有奚人活动的记载

  12世纪初,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带领下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即萧干,时官至辽知北院枢秘事,兼诸军都统)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1122年(辽保大二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当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向西迁移,到达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即史称的“西辽”,后为蒙古所灭;萧干则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可山(都山,今青龙县境内),在奚王府建大奚国,国号“天嗣”,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它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

  金灭辽后,对契丹人和奚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和种族清除,被征服的奚人与契丹人被拆散部落、充军、移民;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就此逐步失传,契丹文化(奚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到了12世纪后期,再不见历史上有奚人活动的记载。

  奚人到哪里去了呢?综合考证奚人去向,一部分奚人被女真同化,一部分与汉人融合。成吉思汗起兵伐金,一部分“誓不食金禄”的奚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慢慢融入了蒙古族。推测跟随耶律大石西进的契丹人中也有一部分奚人,这些人随西辽的灭亡而逐步被伊斯兰同化。

  此后几百年时间内,北方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到清王朝建立前后,对于除了进入北方的汉人和一度执政元朝的蒙古人之外不再提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他们被纳入满洲八旗,而统称为旗人。

  现今河北省青龙,最有可能找到“最后的奚人”

  那么,在哪里能找到“最后的奚人”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河北省青龙,更具体点,锁定到肖营子一带。

  在公元1125年金灭辽之前,长达700多年时间内,奚人生活在古北口至山海关长城以北,今河北省青龙、卢龙县、宽城、平泉县、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一带,宋绶《行程录》谓:“由古北口至中京北(宁城县)皆奚境”。

  笔者推测,青龙县一带聚众多的奚人,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也最有可能找到“最后的奚人”。

  理由一:在唐与奚的战争中,唐朝大将郭英杰曾战死都山;大奚国定都的箭可山也是都山。萧干建立奚国后曾兵出卢龙岭,一度“攻破景州,继陷蓟州,前锋直逼燕城。”据此推测,奚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应该在都山附近,即现青龙县境内或周边不远地区。这也与《苏颂与契丹史研究》谈到奚王避暑庄坐落在今平泉县松树台的铅南沟相吻合;奚王从较炎热的都山沿青龙河谷北上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避暑,是在情理之中的。青龙、宽城一带应是奚人居住的中心地区。青龙境内的土著人,很可能就是奚人。

  理由二:奚本称厍莫奚,厍莫是沙子的意思,厍莫奚因其境内多沙而得名。众所周知,从冷口往北至土石门,包括白家店、肖营子两个乡(镇)全部、西双山乡大部,全是沙土地,低矮的山全是沙山,流经肖营子村那条河发源于都山叫做沙河。这里是青龙最宽广地区之一,是口(冷口)里口外交通必经之地。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具备农牧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理由三:青龙、宽城地处偏僻,不易被外族长期占领,在灭绝种族的杀戮中,当地原住民存活下来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理由四:这一地区的奚人是土地的拥有者,如宋出使辽国使臣苏颂记载的:“耕种甚广,牛羊遍谷,问之,皆汉人佃奚土”。以出租土地收回田赋和地租为生,过着半农业社会的生活,不像契丹人和北部奚人那样,以游牧为主。因此在被女真人征服后,他们没有被整部落地打散、编入军中,而是很幸运地留了下来,继续从事农耕生活。

  理由五:在满族人的汉族姓氏中,萧姓不是女真人的汉姓,满族中的萧氏旗人,风俗语言等与汉人不同又不完全具旗人特征。其祖先并非女真人,而是奚人。奚人虽被同化成为满族人,但其汉姓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青龙肖营子的萧氏族人很可能就是奚人的后人。

  奚族萧氏因“世与辽人为昏(婚)”,而成为辽代的后族

  说到萧姓,就不能不提到契丹的汉姓。

  耶律和萧是契丹的两大姓氏。早期的契丹族无姓氏,初期常以地名为姓,阿保机建国前后才出现耶律姓和萧姓。其中,耶律姓与今西拉木伦河有关,先为部族之名,后为氏族之称,其汉姓为刘。萧姓原为阿保机的妻子述律氏的汉姓,此后为阿保机之恩赐,广泛赐予后族和功臣。

  此种依据可见《辽史·后妃传》,其中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姓。”事实上,契丹人除使用本族耶律和萧两姓外,还接受过中原王朝赐姓。与奚曾被赐姓李一样,契丹建国前曾依附于中原唐朝,由此一些上层人物接受过唐朝赐予的李姓。

  由于奚与契丹患难与共的兄弟般的近邻关系,奚族成为辽的“国族”,“附姓述律氏(萧氏)”,萧姓被赐给奚族各个贵族部落。奚族萧氏因“世与辽人为昏(婚)”,而成为辽代的后族。

  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辽圣宗之母)即是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萧思温为宰相,萧思温之养子萧继远任辽圣宗时的北府宰相,其子萧绍宗为辽大将军。历史中记载的奚人萧相公、萧元忠、萧奉先等,均为辽之重臣。男为重臣、女为后妃,是辽代中晚期萧氏奚人的显赫标志。契丹和奚的政治结盟、贵族通婚、联合执政促进了辽国的发展,辽在势力鼎盛时东至日本海,西达巴尔喀什湖,成为北方草原上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其中有奚人很大功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辽文学发展史上,后妃中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奚族萧姓女诗人,如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妃子萧瑟瑟等。

  还有一个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讲的创建大奚国的奚王萧干,此人是天祚帝的大将,雄才武略,东征西讨,为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每征伐必参决军事”。后来又与耶律大石共同建立北辽。北辽向西迁徙,成为后来的西辽,也曾强盛一时。令人回味的是萧干为辽国重臣、北辽的创立者之一,为什么没有随辽国西迁,而是回到奚人的世代族居地,创建了大奚国?是因为与那些向汉人出租土地的同胞一样留恋家乡而故土难离?还是放心不下父老乡亲……这些谜底的揭开尚待时日。

  我的祖辈居住在青龙肖营子镇西庄村。1948年土改时,这个村近百户大家全姓萧,皆为满族,称为旗户。如前所述,这里满人都是奚人。我在此上小学时,就听老人说过,“西庄的西本来是奚”,所以“西庄”应为“奚庄”。肖营子(原来叫萧家营)镇共14个村,有不少姓萧的。肖营子是萧姓人家最集中的地方。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青龙应该是奚族自辽以来700多年的族居中心地。奚人在清朝纳入满洲八旗,成为旗人。萧姓的满族人,其先祖应该是奚人和被满族同化的萧姓契丹人;考虑到青龙又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因此肖营子的萧姓满族人,极有可能就是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过辉煌篇章的奚人的后裔。

 
     契丹原本是鲜卑的一部分,先祖是炎帝的后裔,号鲜卑氏,后被慕荣燕所破,被一拆为三,就是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契丹以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为中心,曾经辉煌了200余年。从公元907年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建国(辽国,多次从辽国改作契丹国,从契丹国改作辽国),一直到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共存209年。之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于公元1124年建立西辽,存国90多年,公元1218年西辽为元所灭。伴随辽国的灭亡,契丹民族也随之融入了其它民族之中。
    据考证,现在的达斡尔族是契丹的一支后裔,还有自称是耶律后人居住在滇西不同民族的云南本人(姓阿、莽、蒋)是耶律家族的后裔。耶律的后人,现在绝大部分姓律,有的姓耶或叶(耶的同音字叶姓,主要居住在辽宁省朝阳市) ,也有的姓阿(取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阿字,大多居住在云南省),还有的姓王、皇、黄(因为耶律氏系皇族或称王族),还有的姓刘(刘是辽金时期耶律的汉语译姓,多居住在天津一带)。
 
   律姓起源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支脉考
                                                 2010.5.7..律国翔
    每与陌生人通姓名,我说姓“律”,总会多费口舌。人家先是误听为“吕”或“李”,经耐心纠正,更是惊异:“还有姓律的,真是第一次听说。”这不奇怪,据四川省遂宁档案馆陈历甫三十年的调查统计,中国汉字姓氏多达19989个,律姓仅为其中之一,且是少数派。
    律姓其实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三皇”之一就有黄帝,律姓最晚起源于此。黄帝是出生在公元前2718年的中华帝王,司马迁《史记》记之为“少典之子也”。据专家《二十五史新编》研究,黄帝确有其人,是父系社会时期,生活在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部落领袖。后来的尧舜禹汤都是黄帝后裔。现今中国人大多视黄帝为共同祖先。
    中华文明起源应推至中国猿人时或更早,经漫长岁月进化,到黄帝时生产力比较发达,中国已进入父系社会。黄帝通过战争统一天下,促进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和发展,如文字(此前即有文字,如半坡文化)、官制、军队、礼仪、农业、手工、纺织、修屋、制衣、婚配等,姓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字玄律。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其后裔有以黄帝之字为姓者,谓玄律氏。后逐步简化为单字律,距今已有上下五千年。
    律姓人口虽然不多,但从上古至今,繁衍生息,未曾间断,现已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如京津、黑吉辽、内蒙、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一些北方省市,南方则鲜有所居。
后来有许多族群以各种方式加入律姓,如《梦溪笔谈》记王莽时的“律人”,大辽契丹族的耶律氏家族,十六国时高车族斛律氏部落,党项拓跋氏郁律部族,满族的述律氏家族等。经数千年民族融合,相互通婚,部落迁移,文化交叉,文字合流,复姓简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律氏族群。历史典籍散见各书,但未见系统的谱牒论证。
    有的学者或律姓本人,认为律姓源起某一家族,如公元916年创立大契丹国(辽国)的耶律.阿保机家族。笔者以为若无文字脉络可考,就可能有些武断或偏颇,即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民族血统和民族文化的演变要比简单结论复杂得多。
    笔者收藏一部清道光八年(1828年)四月重新修订的《律氏族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河北省衡水市深州两支律姓族人的演变脉络,是可靠的文字证据,现予写出。与之有关的或此前的记载,笔者未见。殷望各学者能为此砖续玉。
    在明洪武、永乐年间,因战乱、灾荒,中原一带“道路榛塞,人烟断绝”,“赤地千里”(见《明太祖实录》),皇帝下诏大规模移民,粗略统计十八次以上,并“编成里甲”。律姓即是后期移民之一。
    道光八年四月,律氏十世孙允调暨十三世孙庠生鹤鸣重新考订族谱,辑订成册,流传后世。
    第一代:
    始祖,律底花,“自明朝由山东乐陵县枣林村,奉迁深州东南四十里之孙家村,置产立茔,居焉。入编户辛张社九甲。”子一:安。元配,失考。
    第二代:
    安。子三:登、环、科。元配,失考。
    第三代:
    登,失考。
    环。子一:奇秀。元配:张氏。
    科。失考。
    这是深州律姓第一支脉。先立足于孙家村,后向西北方向迁至深州城里。
附入:律千万。这是第二支脉。此支系律底花“山东籍族人,于明朝来深州,无依靠,由律底花父子抚恤成人。娶妻立业。令本茔行穴,故于册内登记,排在第三代。其亲生父母失考”。此支律姓,现仍居住在孙家村,已延续十九代。笔者是第十六代。
    第四代:
    奇秀。子三:洪元、魁元、文元。元配:安氏。
    第五代:
    1.洪元。子一:正音。元配:夏氏。
    2.魁元。失传。元配:柴氏;继配:王氏、蒋氏。
    3.文元。子四:正雅、明音、和韶、正阳。元配:孙氏。
    第六代:
    1.正音,号继六。子六:节、肇、贤、四全、简、籨。元配:田氏;继配:贺氏。贺氏为深州西关贺公女,尝大旱禁屠。翁病,思肉。贺氏割股进之。事闻。奉旨建坊旌表,入节孝祠,载州志。继配:张氏,河栏井人。
    2.正雅,号君天。子二:英、全。元配:魏氏;继配:刘氏。
    3.明音,号君朴。子四:钦、敬、铣、锒。元配:张氏,韩家庄张公女。
    4.和韶。子二:灿、鐃。元配:曹氏。
    5.正阳。子二:杰、芬,立茔于北安庄道,今失考。元配:高氏;继配;孟氏。
    第七代:
    1.节,号显名。子三:丕基、丕亮、应钟。元配:郭氏,郭家庄庠生郭公 女;继配:刘氏,清河坊刘公女。
    2.肈,失传。元配:王氏。
    3.贤,号圣还。子一:丕猷。元配:张氏;继配:李氏。
    4.四全,号福五,失传。元配:冯氏,北关冯公女。
    5.简,号 平还。子二:丕刚、丕昌。元配:张氏;继配:王氏。
    6.籨,号兴五。子三:文德、丕林、丕强。元配:张氏,小位村张公女。
    7.英,号杰一。子一:丕升,实灿子过嗣。元配:杨氏。
    8.全,失传。元配:侯氏。
    9.钦,号敬廷。子一:丕穆。元配:贾氏,南关贾公女。
    10.敬,号明廷。子一:丕成。元配:董氏,南黄龙董公女;继配:周氏,浅家庄周公女。
    11.铣,号圣廷。子二:丕烈、丕业。郡牧赐匾额曰:达尊有二。
    12.锒。子一:丕文,敬子过嗣。元配失考。
    13.灿。子一:丕发。元配失考。
    14.鐃。子二:丕兴、丕谟。元配失考。
    15.杰,失传。元配失考。
    16.芬,失考。元配失考。
    第八代:
    1.丕基,号成业。子四:清泰、清奇、清俊、清杰。郡牧尹撰修州志,载志之《孝友传》。元配:毕氏,束鹿南庞营毕公女。
    2.丕亮,号明公。子二:清标、清宁。元配:吕氏,邵家庄吕金声女;继配:田氏,郎里村田公女。
    3.应钟,号宗周。子四:清智、清敏、清芳、清麟。授八品京吏。元配:张氏:李门寺张公美吾女。
    4.丕猷,号勋久,监生。子二:清漪、清溪。元配:刘氏,杜家庄刘公女;继配:王氏,小南街王公云汉女;郭氏,东街郭公辅臣女。
    5.丕刚,失考。元配:郭氏。
    6.丕昌,失考。元配,失考。
    7.文德,又名丕振,失传。元配,失考。
    8.丕林。子三:清山、清岭、清美。立茔于城北。元配,失考。
    9.丕强,失传。元配,失考。
    10.丕升。子二:清儒、清梅。元配:李氏。
    11.丕穆。子一:清选。元配:高氏。
    12.丕承。子一:清魁。元配:赫氏,旧州赫公女。
    13.丕烈,号绍武,庠生。子三:清哲、清芝、清和。元配:李氏,辛村李 懋修女;继配:张氏,西关张林九女;徐氏,大冯营徐公清汜女,二十四岁守节。蒙郡守许赐额“松筠挺节”,入节孝祠,载州志。
    14.丕业,号绪武。子一:清彦。元配:张氏,李门寺张永俊女。
    15.丕文。子一:清吉。元配:刘氏,官庄刘公女。
    16.丕发。子一:清兰。元配:李氏。
    17.丕兴,失考。元配,失考。
    18.丕谟。子一:清桂。立茔于曹庄道。元配:邢氏,北小曹庄邢公女。
    19.丕珍。子二:清廉、清淑。元配失考。丕珍、丕周、丕太,此支族人多言为律千万之后者。允诚兄撰修家谱,编叙在芬之下,即彼自亦不知系何支派。故仍登谱,次以备考云。
    20.丕周。子一:魁书。元配失考。立茔于曹庄道。
    21.丕太,失传。元配,失考。
    第九代:
    1.清泰,号瑞。子一:允直。元配:邵氏,景萌村邵公女;继配:李氏,张法师李公女。立茔于张法师堤口。
    2.清奇,号异。子二:允恭、允温。元配:李氏,束鹿县孟邱村李公女。
    3.清俊,号秀儒。子三:允栗、允明、允沼。元配:尤氏,石像村尤公女。
    4.清杰,号超众,武生。子三:允德、允迪、允谐。元配:李氏,西关任巨鹿县教谕李公揖胞妹。
    5.清标,号化。子一:允忠。立茔于普乐村道。元配:陈氏,北安庄陈公女。
    6.清宁。子三:允升、允文、允济。元配:刘氏,南关刘公女。立茔于曹庄道。
    7.清智,号睿哲。子三:允宽、允调、允熙。恩贡生,报部候补复设教谕。郡牧张撰修州志,列文学传。元配:尹氏,李家庄尹公女;继配:胡氏,杨家庄胡公女;张氏,武强县举人、历奉天辽阳州学正、张讳令誉公之孙女,庠生张讳孟卜之女。
    8.清敏,号勤堂,庠生。子一:允常。立茔于清河坊。元配:张氏,郎里村张公女。
    9.清芳,号惟一,庠生。子一:允斌。立茔于城北官道。元配:张氏,马头村张公女;继配:祝氏;刘氏,北周堡刘公女。
    10.清麟,号坦易,武生。子一:允能,实敏之子过嗣。元配:于氏,普乐村于公女。
    11.清漪,号文波。子一:允善,清溪子过嗣。元配:白氏。
    12.清溪,号龙池。子二:铭新、允荣。元配:杨氏。
    13.清山。子一:连珠。元配失考。
    14.清岭。子一:允石。元配:王氏。
    15.清美。子一:大龙。元配失考。
    16.清儒,失传 元配:刘氏。
    17.清梅,失传。
    18.清选。子一:允通。元配:邢氏。
    19.清魁。子一:允俊。元配:张氏。
    20.清哲,号廷亮。子一:允泰,实和之子过嗣。元配:郭氏,东街郭公女,守节,蒙郡牧赐额:节凛松筠,入节孝祠,载州志。
    21.清芝,号攀桂。子一:允诚。元配:刘氏,高士庄刘公女。
    22.清和,号润泽,己亥恩科武举。子一:允泰,先嗣长支,本支无子,又为娶妻,嗣本支两承。元配:刘氏,高士庄刘公女;继配:戴氏,郑家庄戴公女。
    23.清彦,号殿南,甲午科武举。子一:允谦。立茔于北安庄道。元配:张氏,良知台张公女。
    24.清吉。子一:允山。元配:刘氏,苦节,养姑抚子,蒙郡牧许赐额:节比金石,入节孝祠。
    25.清兰,失考。元配,失考。
    26.清桂,号天。子一:允平,清芝子过嗣。元配:陈氏。
    27.清廉,失传。元配,失考。
    28.清淑,失传。元配,失考。
    29.魁书,失传。元配,失考。
    第十代:
    1.允直。子一:金玉。元配:宁氏。
    2.允恭。子一:维魁。元配,失考。
    3.允温。子一:维祥。元配,失考。
    4.允栗,字竟实,监生。子一:维商。元配:失考。
    5.允明,监生。子一:维勋。元配,失考。
    6.允沼,武生,失传。元配:刘氏。
    7.允德。子一:三。元配:张氏。
    8.允迪。子一:明。元配,失考。
    9.允谐,失传。元配:张氏。
    10.允忠。子一:维藩。元配:戴氏;继配:杨氏。
    11.允升,号俊,增生。子一:维玉。元配:霍氏,西关霍公女。
    12.允文。子三:维馨、维九、维喜。元配,失考。
    13.允济。子二:维秋、玉兰。元配,失考。
    14.允宽,字得众。子六:维翰、维城、维屏、维祯、维经、维垣。元配:姚氏,杜家庄姚公女;继配:王氏,良知台王公女;贾氏,南关贾公女。
    15.允调。子一:维淳。元配:任氏。
    16.允熙,失传。元配:姚氏,北街姚景唐公女;继配:卓氏。
    17.允常,字恒修。子一:维爕。元配:张氏,白家庄张公女。
    18.允斌,字印双,增生。子四:丹桂、丹楹、丹霄、丹文。元配:冯氏,北街冯公女。
    19.允能,字善睦。子三:维乾、维熊、维礼。元配:孟氏,郎里村孟公女。
    20.允善,字吉庆。子三:长庚、二丑、胡卢。元配:程氏,南关程公女;继配:贺氏,邵甫村贺公女。
    21.允顺,又名铭新,字时,庠生。子一:祥麟。元配:刘氏,北街刘德懋公女。
    22.允荣。子一:五端。元配:马氏。
    23.连珠。子一:维才。元配,失考。
    24.允石。子一:椿。元配:薛氏。
    25.大龙,失传。元配,失考。
    26.允通,失传。元配,失考。
    27.允俊,失传。元配,失考。
    28.允泰,字弗骄,戊辰恩科武举。子一:维鸿,诚之子过嗣。元配:郭氏,杨家庄郭公女。
    29.允诚,字致远,武生。子一:维鹏。元配:李氏,杏营村李公女。
    30.允谦,字受益。子四:维章、维华、时务、四德。元配:王氏,槐家洼王公女;继配,失考。
    31.允山,字树。子一:兰亭。元配:张氏。
    32.允平,字公。子一:喜。能陪:李氏,李村李公女。
    第十一代:
    1.金玉,失考。元配,失考。
    2.维魁,字夺锦。子一:丑。元配:冯氏。
    3.维祥,失考。元配,失考。
    4.维商,字发祥。子一:廷枢。元配,失考。
    5.维勋。子二:白、长。元配:冯氏,小曹庄冯公女。
    6.三,失传。元配,失考。
    7.明,失传。元配,失考。
    8.维藩,字价人。子二:廷献、廷佐。元配:靳氏。
    9.维玉,字昆。子一:廷杨。元配:石氏。
    10.维馨,字飞。元配,失考。
    11.维九,失传。
    12.维喜,失传。
    13.维秋,失传。
    14.玉兰,失传。
    15.维翰,字腾霄。子一:廷相。元配:杜氏,西士望村杜公女。
    16.维城,字霞起。子四:廷栋、廷模、廷梅、廷楷。元配:王氏,西景萌村王公女。
    17.维屏,字建侯,失传。元配:马氏,北士望马公女。
    18.维祯,字宁文。子一:廷机。元配:邵氏,东士望邵公女。
    19.维经,字至大。子一:廷槐。元配:李氏,张法师李公女。
    20.维垣,字俊宇,失传。元配:张氏,西街张公女。
    21.棨,又名维淳,字守朴,失传。元配:张氏,郎里村张公女。
    22.维爕,字均时。子一:向荣。元配:刘氏,东李家庄刘公女。
    23.丹桂,字馨山。子一:玉玺。元配:沈氏,奉天籍任州训导沈讳宗漋公女。
    24.丹楹,字卓然,失传。元配:孟氏。
    25.丹霄,失传。元配,失考。
    26.丹文,失传。元配,失考。
    27.维乾,。子一:廷森。元配,失考。
    28.维熊、维礼、长庚、二丑、胡卢、祥麟、五端、维才、椿、维鸿、维鹏、维章、维华、时务、四德、兰亭、喜均失考。
    第十二代:
    1.丑、廷枢、白、长失考。
    2.廷献,字展纶,失传。元配,失考。
    3.廷佐,字显爵。子三:凤鸣、鹤鸣、琴鸣。元配:刘氏,小南街乡老、皇恩荣授七品职衔、刘讳巨齢公女,三十岁守节,学政吴蒙赐额:“断机匹德”。
    4.廷杨,失传。
    5.廷相,又名鹿鸣。子一:拳。元配:张氏,白家庄张公女。
    6.廷栋、廷模、廷梅、廷楷、廷机、廷槐、向荣、玉玺、廷森均失考。
    第十三代:
    1.凤鸣,字盛时。子一:文华。元配:刘氏。
    2.鹤鸣,字声闻,庠生。子二:文炳、文彪。元配:杨氏。
    3.琴鸣,字雅乐。子二:文彬、文煜。元配:吴氏。
    从第十四代至今约150年,无人接续第一支脉族谱,或有谱而吾不知。望此脉律姓后代如见此文,可补续或告知为盼。
    律姓第二支脉,至今仍居住在深州市孙家村。
    接第一支脉,从第三代起,律春芳考订,“先人由明来深”,列后:
    第三代:
    律千万,子二:奇山、来家。元配,失考。
    第四代:
    1.奇山。元配:贡氏。
    2.来家。元配:焦氏。
    第五代:奇山、来家子:
    1.应斗。元配:张氏。
    2.应魁。元配:武氏。
    3.习元。元配,失考。
    第六代:应斗、应魁、习元子:
    海阳,又名和音。子二:正、令。元配,失考。
    第七代:
    1.正。子二:思贤、连玉。元配:孙氏。
    2.令。子二:丕宾、丕章。元配:王氏。
    第八代:
    1.思贤。子一:天明。元配:李氏。
    2.连玉。子一:清宇。元配:阎氏 。
    3.丕宾。子二:喜明、喜聪。元配:刘氏。
    4.丕章。子一:清远。元配:刘氏。
    第九代:
    1.天明,失传。元配,失考。
    2.清宇。子一:允惠。元配,失考。
    3.喜明。子一:允亮。元配:刘氏,东马庄刘讳文英公女。
    4.喜聪,失考。
    5.清远。子一:允仲。元配:刘氏,握帛头(今凤凰池村)刘公女。
    第十代:
    1.允惠,失传。元配:张氏,北头村张公女。
    2.允亮,失考。元配:董氏,陈二庄董公女。
    3.允仲。子一:维邦。元配:王氏,北黄龙王公女;继配:曹氏,曹家营曹公女。
    第十一代:
    维邦,又名拴住,字治国,文童,行医治病。子四:廷杰、廷魁、廷韶、廷俊。元配:李氏,北梨园李公女,生二子二女;继配:程氏,程家城西老凌女,生二子。
    第十二代:
    1.廷杰,字迈千。子一:春昌,实廷韶长子过嗣。元配:杨氏,杨家码头杨老盛庠生女。
    2.廷魁,字秀士。子一:春棠,实廷俊之长子过嗣。元配:董氏,南黄龙十字街董公女。
    3.廷韶,字升堂,文童。子二:春芳、春长。元配:苏氏,南黄龙苏家街苏公女。
    4.廷俊,字待选。子三:春昶、春景、春田、。元配:李氏,本村李老顺之女。
    第十三代:
        1.春昌,字永安。子二:文发、文增。在北京南小 市祥盛木厂当掌柜的发财。元配:王氏,大孙村王公女。
    2.春棠,字润泽。子二:文朝、文辉。元配:张氏,张回龙庙张公女。
    3.春芳,字恩露。子一:文兴。芳长兄弟一子两承。元配:吕氏,握帛头吕公女。
    4.春长,无子,十八岁不幸早亡。文兴之长子治平过嗣。元配:刘氏,刘崔氏刘公女,二十四岁守节。
    5.春昶,字荣临。子一:文德,实春景之子过嗣。元配:张氏,握帛头张公女。
    6.春景,字鉴新。子一:文才。元配:孙氏,陈二庄孙公女。
    7.春田,字勤耕。子五:文僧、文妥、文华、文斗、文修。元配:王氏,南黄龙王公女。
    第十四代:
    1.文发,字发财。子三:治峰、二红(夭于十余岁)、治忠。元配:徐氏,大孙村徐公女。
    2.文增,又名文坦。子三:经元(夭亡)、经库、经华。元配:卢氏,陈二庄卢公女;继配:张氏,西马庄张公女。
    3.文朝,无子,二十二岁不幸早亡。元配:钱氏,大孙村钱公女,未守节,夫亡当年改嫁。
    4.文辉,字东旭,号老东。生二女,无子失传。元配:宋氏,纪家庄宋公女。立茔白塔村。
    5.文兴,字盛德。子一:治宁。元配:张氏,东郑庄张公女。(共生二子二女,一子过嗣)。
    6.文德。子一:歧山。元配:刘氏,南黄龙刘胜女;继配:北京人,姓名不详。官升弃元配,离婚再娶。
    7.文才,又名二多。子三:兴茂、兴顺、兴海。生女四:大彩、彩双、彩云、彩君。生于1919年,病故于1965年,曾任本村党支部书记。元配姓名不详。
    8.文僧,抗日殉国,无传。元配:郑玉捧,郑家庄郑公女。
    9.文妥。无子女。元配:彩苗,郭庄人,离婚改嫁。继配:三妮,彭庄人,夫亡后改嫁。
    10.文华,少年夭亡,无子女。元配:亡后娶东马庄亡女。
    11.文斗。无子女。元配:张书馈,凤凰池人,中年病故。
    12.文修。子二:经卯、大二;生女二。元配:秀普,辛庄人。2010年病故。
    考谱暂至此。
    深州市律姓两支脉的繁衍,应说明三点:
    1.律姓何时迁来?原文仅记“自明朝”、“奉迁”字样。但可作大约推断:重修族谱者有第十三世孙,时为清道光八年,是为公元1828年。现在本支脉已达十九世,修谱至今历六世182年,约三十年一世。以此类推前十三世为390年。移民时在1528年附近,是时为明世宗嘉靖七年。比洪武、永乐年大移民时晚了约一百年。律姓由山东迁河北应是明初大移民后,奉旨调整的又一次小规模移民,此时先批迁深州市孙家村(孙姓应先来此,故村名叫孙家村)定居者已历三世。
    2.律姓两支脉均记子不记女,娶妻亦有姓无名,说明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时代思想。
    3.第十三代律春芳修族谱议定:自第十四代起,族人排辈按如下一诗:“文治国瑞,忠孝双全;恩荫雨露,宗泽家园。”共十六代。现在孙家村律姓已到“忠”字辈。深州支脉也有按此诗排序的。
    姓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私有制起源和发展的符号,是组成家庭、部落、民族的文化要素之一,也是由民族合成国家的基础文明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真探索、研究。
    近年来,“寻根”热不断升温,学术界对姓氏、谱牒的研究呈逐步深入之势,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该领域仍属弱项,需要更多的同志提供资料,以便分析综合,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相互联系,理清脉络,多出成绩,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文化完整、细致、进步作出应有的努力。
 
律家名人——贺三娘
2010.6.3.律国翔
律姓家族自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山东省乐陵县枣林村,奉旨迁移,来到现河北省衡水市深州东南四十里之孙家村,置产立茔,扎下根基,一代一代繁衍下来。
转眼近二百年过去,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第六代孙律正音,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娶妻贺三娘,乃深州西关贺积善之女。其家祖辈仁义,口碑极佳。子女六个,三娘为其三女,取名贺汝珍,人称贺三娘。
二人虽系人媒,但一见钟情,郎才女貌,似曾相识,天赐姻缘。数月往来,时年腊月二十六,吹吹打打,珠联璧合,拜完天地,送入洞房。成为一时美谈。
越明年,三娘生一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取名节,号显名。后又生二男二女。此支后代,绵延不断。今皆居住深州城内及附近村庄,文人秀士不乏其人。
忽一年,天大旱,连续六月未雨,麦秋皆赤,碌碡不翻身。正音之父律洪元,年逾古稀,久病不起,大小失禁,口水不断。旱灾之年,虽有往年余粮可维生存,然谱牒又载:“大旱禁屠。翁病,思肉。”真是雪上加霜。病状似今日之脑血栓、脑溢血之类,神智明显痴呆,外边天塌下来也不关己事。昔日律洪元嗜肉如命,好年景时不可一日无荤。今逢大旱,上峰禁止屠宰,虽有牛马,谁敢杀之?但斯人已痴,莫知所以,含混吐字每有“肉”声。一家人急得抓耳挠腮,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值此为难之际,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史载:“贺氏割股进之。”当时,贺三娘手持利刃,忍剧痛立割股肉。情形之惨烈,举家皆惊。翁食后嫣然。三日后,洪元病逝。
这件奇事,三乡五里,一传十,十传百,大地轰动。万民齐心,联手上书州牧,又呈郡守,请求表彰。经各级领导反复调研核实,并记了许多“笔录”,大人亲验股伤,遍讯四邻。遂表奏朝廷。时龙眼阅罢,龙颜大悦,感慨系之,亲拟圣旨,极力赞赏。后,史载“奉旨建坊旌表,入节孝祠,载州志。”
后来,贺三娘高寿九十,无疾而终。育三男二女,均得善果。三娘驾鹤西行后,葬深州孙家村村北坟茔。砖砌墓室,掌万年灯。随葬银元宝、陶瓷、玉器若干,甚是丰厚。老人忆老人的老人讲,记得立牌坊一事。
1966年“文革”兴起,不知何处刮起平坟狂风。说是一破迷信,祖先爹娘,已死者还有何用?二省耕地,当然八宝山例外,官民待遇生前有异,死后焉可平等乎?当时律姓坟地已在“土改”时划归西王庄所有。该村出了个王德乏,男,36岁,时任二小队生产队长。那年八月十五,天阴无月,夜黑风高,纠集“红五类”七、八壮汉,把律氏墓地一扫而光。贺三娘、律正音墓被挖开,尸骨遍地,鬼哭狼嚎。银钱财宝、古玩玉器,尽入囊中。可谓大获全胜,得意收兵。
奇怪的是,王德乏自此以后,精神恍惚,噩梦不断,夜半常闻千刀万剐般惨叫声声,惊动半村失睡难眠,每每直达天明。月余,王德乏死,死后呲牙裂嘴,如鬼状。
年余,王德乏独子王连遇车祸而亡。
月余,王德乏妻李氏改嫁。
家中剩余八十翁媪,相对而视,白头相吊,口中喃喃自语“报应”、“报应”。
虽贺三娘尸骨不存,但英名长在,律姓族人口口相传至今。
唯物主义者,并不迷信。但以上记述皆为史实。让人不明白,是巧合还是天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古训,或许真有道理呢!
 
律霜玛 律壬薏 律情丹 律淦一 律弃姣 律娟筌 律泰童 律书娥 律独亭 律鸿嘉 
律尹桦 律向芸 律 霏 律百满 律厚鹃 律路珍 律來岚 律政莉 律凛云 律叙荔 
律艳俏 律剑娟 律榜群 律觉群 律钧婧 律愈忻 律福苹 律柯莎 律匡锦 律笑珍 
律岩姐 律 汶 律娣琅 律甫莹 律皋丽 律辽燕 律妡焕 律守艾 律涵秋 律双萤 
律春雯 律 珍 律昶岚 律沧妍 律尔哲 律勤荣 律溢姬 律一童 律暗影 律挺珂 
律时诺 律渝爱 律替融 律争兰 律驹勤 律 明 律峪桂 律印玥 律娰俏 律阳盈 
律姐汶 律 豫 律奂茜 律紫琇 律馥娟 律声萍 律倩丽 律佑荔 律纪尚 律理凤 
律闰蓓 律娴颖 律豪阑 律丹蓓 律海芸 律放童 律熙莹 律琳莹 律颜雯 律 悦 
律赞芹 律弘群 律护晴 律上茵 律融瑞 律劲露 律苍悠 律莹微 律便翠 律涟双 
律婧菏 律庄素 律炜婷 律素勤 律垂卉 律缨菁 律 榕 律镜婾 律赫君 律樱霞 
律准真 律冬婵 律 勤 律燃环 律璐爱 律财诺 律枚琼 律生冰 律兵莹 律介倚 
律戚琰 律妤晓 律兆湘 律睫影 律尹愿 律妞璇 律贯环 律翔茨 律妤苹 律琳怡 
律道风 律 军 律茨宣 律吟琅 律菏裔 律裕好 律任玫 律嫡云 律颜旖 律荣娟 
律规思 律冉俊 律庚晴 律存军 律筌可 律懿珂 律盛汶 律弈莹 律枝琪 律胥英 
律锋钰 律季茵 律予姬 律纪群 律键静 律舱谊 律缨晓 律程璧 律谦芹 律艳文 
律枝勤 律真英 律刚诺 律卫俊 律裁黛 律以丽 律谓婾 律帮敏 律百音 律子玥 
律绪卿 律充咏 律旭碧 律尘婕 律渐翠 律薇融 律踌惠 律昔翀 律笑桃 律沫园 
律莱平 律羽偌 律群贤 律娟勤 律卉芸 律黛彤 律巧方 律倪茨 律睦娟 律纪薇 
律凤鹃 律 倩 律璀玟 律 倩 律致娴 律沁清 律东娟 律珑英 律祈青 律昧银 
律娟越 律瑗娜 律敛锦 律樱月 律征谊 律岩偌 律瑛英 律俯女 律夏荔 律晗雁 
律之宁 律尝素 律添愈 律芳良 律宇芙 律国菏 律骋映 律薏菏 律琰绚 律纨儿 
律燃沂 律堂亭 律肖晴 律谷茗 律记真 律然钰 律石素 律麟素 律來雪 律睦雪 
律益燕 律肖荷 律长莉 律 莎 律菲芮 律甫碧 律红巧 律浩素 律祈碧 律霭斓 
律宣玮 律百云 律恬翠 律盼昀 律正娅 律桂勤 律韵杏 律朗悠 律如幸 律娟杏 
律深琼 律促茜 律菘翠 律樱俪 律屏杏 律钰芙 律懿偌 律令杏 律娇尧 律曲英 
律鸥佟 律尚汝 律谦琪 律茁琰 律帧荆 律其秀 律祈连 律姵桂 律卉韵 律艾燕 
律齐燕 律宪荔 律婾军 律缘枝 律筌好 律茜怡 律 澜 律媛娰 律会柔 律琳菏 
律鲁凤 律秀纹 律革荔 律绚碧 律解银 律羿怡 律芬相 律 青 律奕娰 律姣芝 
律泽巧 律 燕 律纨洁 律琅阳 律旭惠 律逊微 律仁华 律茜勤 律鹤暖 律辅奂 
律枝灵 律琬真 律户芸 律茗真 律菊晴 律帮若 律弥凤 律 勤 律健意 律 宛

律蝶豫 律 兰 律娇勤 律花夷 律汶蕊 律开娰 律驰珍 律瑰爱 律阐莲 律 哲 
律毖偌 律涣娰 律 苗 律雁昀 律征珂 律贯晓 律晴玉 律加银 律晔瑄 律路好 
律恋俏 律吉谚 律瑾鲜 律瓢妞 律甜娣 律羽莹 律莎婉 律争金 律暖桦 律珠芙 
律锦相 律素结 律玲君 律莲咏 律锋艾 律沪怡 律洋蓉 律蕊蓓 律姐奂 律女青 
律睿琦 律夷若 律艾俐 律情莹 律年枝 律先洁 律观卿 律妡荷 律量瑾 律婧英 
律虹童 律红玉 律之君 律昭蕊 律当翠 律 蓉 律仁雅 律品红 律鑫群 律妞琼 
律蓝清 律巧珂 律定蕊 律颂兰 律娰毓 律贞灵 律克群 律秋蕊 律腾宁 律紊倩 
律珐欢 律学英 律官潇 律具红 律配荣 律舱翠 律姵倩 律琬好 律赋育 律虔平 
律芮茜 律迅娰 律轮媛 律琢雪 律月书 律雨育 律沐婷 律坤红 律搏琪 律君生 
律富汶 律逢静 律芍晶 律玲岚 律來晶 律瑾卿 律洋素 律缘恋 律禄映 律 真 
律彦羽 律伦雯 律单珍 律 花 律成樱 律学珍 律骋珍 律莺红 律瑜竹 律立英 
律卉玉 律结荔 律均群 律洋裔 律朴静 律斐曲 律絮晴 律 真 律 燕 律迟燕 
律焕蕊 律治茵 律必毓 律枝晶 律延军 律赋莹 律剑贞 律毅嫣 律茂莉 律睛青 
律留娰 律一桦 律具晗 律阐月 律便悠 律娥颖 律傲盈 律燕汝 律顺好 律磊汶 
律池婉 律僚涓 律茵娰 律森芹 律蓓咏 律茹婕 律露茵 律棠勤 律慈兰 律予芹
律历茨 律帮杏 律责巧 律清华 律 花 律质韵 律恩玛 律婷俏 律伊紫 律悲焯 
律范紫 律钢翠 律群齐 律朋璐 律逞静 律夷琰 律晗晶 律恬绚 律颢华 律之悦 
律玟茵 律 纨 律珠意 律善立 律邦芝 律配月 律薏微 律粟娅 律钦蕊 律想豫 
律悌珂 律亚艺 律珍茵 律媛雪 律枝苑 律励芙 律平环 律瑁环 律匡诺 律毅菏 
律示帧 律质伶 律芹芸 律瑜静 律倩雪 律阑欢 律茨汶 律源芸 律弃巍 律梅谊 
律邀茵 律儁荔 律优旖 律冷悦 律眉桦 律渭若 律施妍 律江晓 律更韵 律 同 
律珪姿 律升寒 律晓春 律瑗雪 律薇幼 律婵俏 律襄俏 律玫灵 律妤卿 律蕴素 
律楙娟 律瓢善 律婵一 律述豫 律达玉 律英婷 律 荃 律 滕 律昧花 律羿素 
律彦诺 律建芙 律一军 律音圆 律良巧 律云玉 律继玉 律琪荷 律斐楚 律绍俏 
律丁旖 律留靖 律钰蓉 律纹春 律奇桃 律 卫 律缨研 律融雪 律旬阳 律楚叶 
律滨佟 律永姐 律游愈 律南荃 律扬怡 律待榕 律逻君 律孝香 律妡融 律菏清 
律晋茜 律妡利 律靖英 律献琳 律届沛 律通秀 律经茜 律理芙 律 彤 律彩蕊 
律劲婷 律鹄梅 律大丽 律利好 律达玮 律瑗雯 律敖玉 律赣巧 律傍彩 律 粟 
律姝姬 律蝶紫 律子碧 律 俐 律焕晓 律蕾霞 律大军 律延燕 律钧奂 律蜀音 
律和华 律银宣 律贯玉 律富娟 律蓄意 律田汶 律露薇 律吉盈 律胜翀 律水丰
 
律遍瑾 律杜琪 律涛业 律存茁 律琪南 律颜珩 律学彬 律镇仲 律楼耿 律炜淮 
律恋灶 律赣偌 律杰舒 律闰海 律远淮 律琛丹 律盼偌 律赞叙 律僚军 律儁祎 
律渊冠 律鉴晋 律湖珐 律 佟 律驳祯 律其清 律配顺 律配昊 律建烨 律宁山 
律潮跃 律建明 律晖僖 律奋鹏 律持锐 律印清 律桂爽 律越誉 律楚誉 律秩朋 
律量臻 律博拓 律包淦 律文翰 律北来 律键琅 律泳巍 律彧锐 律溢品 律点彧 
律钢锡 律包嶷 律烽鹏 律柯延 律壮灏 律革禧 律誉臣 律柱西 律通攀 律甘行 
律焙昭 律节斯 律度永 律甘基 律汐梦 律铎帮 律祖仆 律单谱 律冶鼎 律金艾 
律川士 律招致 律继新 律祯岳 律晔兵 律谆夏 律加儒 律道诞 律仁固 律江争 
律耿炯 律 格 律凡笛 律翀赣 律赐茗 律儁纪 律淮亮 律循均 律顾新 律 霆 
律渝庚 律晨江 律翘煌 律焕愈 律钦蔓 律俐烈 律阐靖 律巾莱 律尹光 律幼翰 
律量钊 律紊开 律利广 律滕高 律意城 律桓楷 律洪堂 律伴驹 律妙雪 律云巩 
律觅坚 律滔施 律帮行 律乐峦 律彩锡 律朗贡 律睫京 律锡逊 律褒富 律栾冶 
律艾缘 律河睿 律滕烈 律 朴 律冠慈 律 沃 律轮榕 律琰三 律荡菁 律群蔓 
律甜淼 律劲轩 律醇正 律卫登 律宝津 律千釜 律伦颂 律舜邕 律杜民 律莘强 
律偌学 律始庆 律晋宾 律平品 律暮励 律顺图 律冶毅 律便莱 律希弈 律 甜 
律昆曙 律 涛 律玻更 律冲志 律茁秀 律声延 律昼宙 律匡朗 律启豪 律 臻 
律乔翘 律熙少 律泰佩 律比时 律 利 律晞群 律宙泉 律昌育 律西浪 律书冠 
律珐冶 律菘冬 律鹏豆 律 逊 律础烨 律洪管 律梦耀 律正石 律夷学 律促高 
律斑跋 律迪南 律配盼 律骋驹 律先纯 律乐固 律单玄 律鲜來 律秩星 律飘扬 
律铭楚 律仲文 律悠灿 律效徽 律自伙 律亭妙 律待康 律木奋 律熹细 律少管 
律仲顾 律俐夜 律仁亮 律放巩 律便津 律灵强 律度埂 律领淮 律鸥爽 律京东 
律换继 律才丁 律庸起 律显柯 律加亭 律焙鹄 律根白 律琮叙 律璨致 律经上 
律选文 律襄波 律丘畅 律潮秩 律生子 律彤才 律珐翰 律城吉 律迅键 律卓致 
律涌伙 律戚胄 律奇棉 律觉连 律易添 律僚颖 律烈利 律侨苞 律童钧 律潇珑 
律包彤 律潇浩 律蔽颜 律献耀 律遍烽 律舟骋 律笔图 律埃源 律驳邦 律冲遨 
律标春 律传秀 律愚江 律顺聪 律修魁 律循丘 律豪琛 律凯霄 律材槐 律书锋 
律蔽轩 律国古 律京遨 律 共 律满言 律诞烈 律淳艾 律双隆 律赋房 律容本 
律 梦 律利曦 律鸥界 律小满 律麒哲 律荔佟 律蔚昱 律才丹 律棋扬 律帅青 
律春茂 律笙棋 律谓里 律兵遥 律敖湘 律州越 律渝旺 律嘉纯 律石西 律顾山 
律格峰 律凉方 律世环 律谦麒 律延稚 律钱段 律煦留 律俭努 律兆源 律浩溢

律涵海 律泰纪 律 烨 律营凡 律服琰 律苍超 律虔峙 律烈欣 律圃闰 律颢致 
律昕潮 律佟楙 律笔鹏 律源匡 律秋涛 律效史 律亚昕 律练莘 律毕侨 律泛武 
律伯隐 律雪俭 律炳沃 律滨歆 律贡霏 律前隐 律岸备 律览勇 律鉴佑 律 胜 
律羿佑 律亨漳 律序波 律漳青 律驳讯 律佳灏 律 流 律进衷 律延埂 律庆珩 
律咏妙 律翼冶 律翘照 律儁宇 律滨单 律俐坚 律廷來 律琦坚 律河扬 律琰辰 
律勤察 律悲旺 律力庸 律愿寒 律搏竹 律感正 律房雪 律刚仆 律秉歆 律前薄 
律悦声 律辰蒲 律搏焕 律添昀 律珂偌 律奋江 律昔江 律钢楷 律柯策 律仁亮 
律端鸿 律里坤 律邀格 律剑曙 律滨松 律褒澜 律睛涵 律棉容 律摇孝 律菊余 
律徽燊 律锵亿 律桓瑁 律庭岳 律戚鸥 律郎跋 律耙泳 律导谆 律卫埂 律厉标 
律戚深 律雪粟 律轩耀 律西厦 律其莱 律骋节 律垂招 律刚幸 律舱彬 律三相 
律辩游 律茂一 律跋清 律归缘 律锡宪 律翰节 律晖图 律叙夷 律爱御 律施渊 
律持潇 律 跃 律始武 律拥谡 律骏农 律淳健 律菊震 律絮继 律颖楼 律翔菲 
律守争 律元谦 律西文 律宠遥 律穗冰 律铭年 律迪葛 律 克 律满晔 律资徽 
律踌稚 律农祯 律召炳 律醇阳 律麒益 律晶來 律茂登 律麒琰 律波皆 律浪雪 
律逞波 律量盼 律努先 律火霏 律 炜 律扬志 律会川 律灏班 律贤中 律介堃
律金幸 律驳照 律俐上 律敏庆 律瑁徽 律壮献 律察翊 律俐水 律纹英 律琮宏 
律维勇 律晶来 律裁焯 律童西 律秉浩 律搏太 律佑敏 律敬会 律缅国 律勤骏 
律齐乔 律资质 律遇珍 律荡邕 律欢夷 律汝玄 律祯埂 律泽炎 律牡名 律曼钦 
律士槐 律鼎铮 律规泉 律晋浩 律诺晋 律 伊 律届夷 律隆昇 律峪胄 律岩桦 
律嫩子 律尝秀 律锦源 律迟权 律儒偌 律徽冠 律莘时 律之益 律观延 律满英 
律焕悦 律户乐 律 菁 律渊和 律 键 律会迟 律永峙 律笑官 律耙树 律枫千 
律协驹 律荔灏 律其亨 律晞岳 律圭镜 律臣衍 律环流 律加界 律桂圣 律熙钱 
律骞昭 律 沃 律宣枫 律冻棠 律衷建 律亭烨 律善富 律易浪 律航诚 律锐镜 
律茂妙 律豆翼 律汇鲜 律吏树 律渭磊 律颁宏 律丰帜 律 石 律骋佛 律圃三 
律满松 律厚起 律循廷 律夷加 律瑶焱 律东若 律愿心 律好灵 律帜有 律睛哲 
律表遨 律锐保 律有樵 律资季 律俩纪 律亿宙 律前法 律炜禧 律声骋 律峪备 
律脉蜀 律昼标 律曙楼 律护衷 律 京 律澄竹 律谓松 律臣祯 律涛琪 律松跃 
律 羡 律官艾 律煌秩 律谦帜 律观程 律来松 律嶷意 律光伦 律伊佟 律熊儒 
律 茂 律运权 律衷裕 律简昇 律峪昊 律世质 律锵丹 律莉棉 律奋嶷 律金灏 
律群本 律练焯 律牡闿 律添匡 律质谷 律牵危 律稠方 律愿桦 律颁岚 律桂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