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沈姓起源: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以国为姓,黄帝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成王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后世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②出自芈姓,颛顼帝后裔,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代子孙有的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沈氏。③出自芈姓,春秋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姓谱》等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世称沈尹戍。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姓,称为沈氏。④出自金天氏,为少昊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载,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沈姓,称为沈氏。⑤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⑥出自少数民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沈姓。

  始祖:沈季载。
沈姓*****地(迁徙分布):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目前沈姓人口列全国第三十七位。
沈姓郡望:

  吴兴郡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等地。

  汝南郡 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沈姓堂号:

  梦溪堂 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吴兴、汝南。②自立堂号:三易、九思、肃雍、承裕、忠清、树本、文肃、永思、聚顺、叙伦、敦伦、憩石、六宜、三善等。
沈姓字辈:

  湖南湘潭沈氏派语:宏宗明广大,金密启玉连。三山堂安乐,锦传世代绵。旧派:俊秀仁公定,贞良均同迪,昌全汉保进,万明再通光。新派:继序昭忠孝,显承克绍先,荣华传久远,世泽永增延,邦国开文运,家廷启象贤,治平宏道德,宗祖庆长元,化育敦三礼,才能建五常,泰清联正本,作述发其祥,仕宦怀经学,动猷秉宪章,高超来富贵,伯仲必安康。孔子崇师范,周朝尚政庄,利亨资大有,天禄玉芬芳。妇派:翠玉妖娥秀,芝兰美正英,桃花丹凤蒂,梅桂合松芬。

  武义沈氏派语:合行排行字母:良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新增字辈:芬芳添福禄,仁义乐长春,文章芝兰秀,功德月日勾。

  浙江绍兴沈氏字辈: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字辈: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沈姓名人:

  沈庆之(386-465),南朝宋将。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少以勇敢出名,初为宁远参军,参与*****江汉“群蛮”,以功迁至征虏将军。随刘骏起兵讨刘劭,刘骏即帝位,授领军将军,封南昌县公。又以平定豫州刺史鲁爽、竟陵王刘诞叛乱,进封始兴郡公,迁车骑大将军。孝武帝卒,受遗诏辅幼主。官至太尉,后为前废帝刘子业所杀。

  沈约(441-513),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南朝宋、齐两代,后官至梁尚书令。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倡导新体诗,与谢眺、王融诸人作诗均讲声律,时号“永明体”。曾据诸家宋史撰成《宋书》。另著有《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沈客卿(?-5890),南朝陈臣。祖籍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后主时为中书舍人。性贪婪残酷,常立异端,以刻剥百姓,自谋升迁。隋军伐陈,四方州镇皆有表闻,而其抑而不奏,以至建康无备。隋军灭陈,被杀。

  沈法兴(?-620),隋末地方割据者。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世为地方豪强。隋末为吴兴郡守。宇文化及等发动江都兵变后,他以讨叛为名起兵反之,占有江南十余郡,称江南总管。越王杨侗称帝,他上书称臣。义宁二年(619),自称梁王,年号延康。次年为李子通败杀。

  沈佺期(约656-713),唐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高宗朝进士。官至考功郎中、给事中。因贪赃及媚事张易之而流放岭表。诗与宋之问齐名,时人称为“沈宋”。二人均宫廷文人,作品多应制之作,文辞华靡。但律体谨严精密,对律体诗定型影响较大。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沈千运,唐诗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居汝北(今河南临汝一带)。天宝中历试进士不第。遨游襄、邓间,一生落拓。其诗反对华艳,气格高古,为时人所重,称为沈四山人。孟云卿、王季友、于逖、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等皆其同调。元结曾编七人诗为《箧中集》,千运为之冠。

  沈既济(约750-约797),唐文学家。苏州吴(江苏苏州)人。建中初,宰相杨炎荐史才,诏为左拾遗、史馆修撰。后因杨炎得罪,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官终礼部员外郎。通经史、善小说。撰有《建中实录》、《枕中记》、《任氏传》等。

  沈传师(769-827),唐书法家。字子言,苏州(属江苏)人。材行有余,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米芾自称学大字以沈传师为主。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全唐文》存其文一篇。为官清正。《新唐书》载其“于吏治明,吏不敢匿。慎重刑法”,断狱公平。官至中书舍人、尚书右丞。

  沈亚之(781-832),唐文学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字下贤。元和进士。与李贺交游。官终郢州掾。曾投韩愈门下。善文辞,也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并作有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有《沈下贤集》。

  沈阿翘,唐歌女。本吴元济之歌女。吴失败后,因善歌而被收为宫人。曾为唐文宗演唱《凉州词》,音韵清越,听者无不凄然,文宗赞其为“天上来”。还为文宗演出《何满子》舞。后出宫嫁与金吾卫长史秦诚。

  沈斌(?-945),五代时将领。斌或作赟,字安时,徐州下邳(江苏邳县)人。少为梁军卒。后梁时为拱宸都指挥使。不改职事后唐,从魏王继岌破前蜀、平康延孝。以功为虢州刺史,历随、赵等八州刺史。后晋开运元年(944)为祁州刺史。次年,契丹兵至成下,拒降,城陷*****。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间进士。神宗时赞成王安石变法。熙宁中提举司天监,熙宁九年(1076年)任翰林学士,至昭文馆,编校馆中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迁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兼知通进银台司。元丰初知延州、随州安置,徙秀州。晚年居润州梦溪园。以生平所见所闻,著为《梦溪笔谈》。博学,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数学、植物等无所不览。对图书的防蠹亦有研究,他发现藏书辟蠹用芸香。其著述近40种,多佚。今存《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入国别录》等。

  沈和,元戏曲作家。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和甫。后移居江州(今江西九江)。他熟谙南北曲音律,曾作《萧湘八景》散曲,采用南北合套。其所作杂剧,今知者有五种,均不存,当时有人称“蛮子关汉卿”。

  沈万山,明初江南首富。湖州(今属浙江)南浔人,名富,字仲荣。父沈祐迁居苏州长洲。相传得吴中巨商陆氏家财,成为江南巨富。或谓经营海外贸易致富。洪武初,奉诏出资建南京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洪武门至水西门段京城。因自请犒军触怒太祖,流放云南,家产籍没。其传说见《七修类稿》、《留青日扎》、《蓬窗类记》等。

  沈度(1357-1434),明学者、书法家。字民则,上海松江人。《明史》载其“性敦实,谦以下人”。与其弟皆善书,“度以婉丽胜”。博涉经史,为文章绝去浮靡。洪武中,举文学未就。成祖时入选翰林,累迁至侍讲学士,与其弟号“大小学士”。

  沈周(1427-1509),明画家。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为明初画家。少从陈孟贤学。及长,博综典籍。自协办大学士,累官工部尚书,调吏部。他善诗文书画,以画闻名于时。评者谓“明世第一”。他擅画山水花鸟,能融汇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所画景物葱郁深邃,笔墨坚实而豪放并作细笔,故人称“细沈”。为“吴门画派”之始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卒赠太子太师,谥文端,并命辅臣排次其墨迹,摹勒上石曰:“石敬斋法帖”。著有《松泉诗文集》、《客座新闻》、《石田集》、《石田诗钞》、《石田杂记》、《江南春词》等。

  沈仕(1488-1565),明散曲家。字懋学、子登,号青门山人,浙江仁和(杭州)人。工诗,风格雅调,远近闻名,时人称江湖诗人第一流。精散曲,与陈铎齐名,多写*****和享乐生活,内容庸俗,称“青门体”。亦善画山水花鸟。有曲《唾窗绒》、诗《沈青门诗集》。

  沈璟(1533-1610),明戏曲理论家、作家。字伯英,号宁庵、词隐。明吴江(今属江苏)人。历任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行人司司正等。后罢官,致力于戏曲声律研究,并编撰传奇剧本。反对雕琢词藻,提倡文字朴实,讲求声律。著作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屠玉堂传奇》等。

  沈德符(1578-1642),明文学家。浙江嘉兴人,字景倩,又字虎臣,号邠子。万历举人。一反王(世贞)、李(攀龙)崇尚秦汉、轻蔑唐宋后的学风,广搜博览两宋以来史乘别集,疏通其端绪;留心本朝故事及嘉靖以来名人轶事,撰成《万历野获编》,上至朝廷掌故,下至民间风俗,无不备载。另有《清权堂诗文集》。

  沈宠绥(?-1645),明戏曲音乐家。吴江(今属江苏)人。字君征,号适轩主人。有戏曲音乐理论著作《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论述南北曲演唱之技巧,系作者实际经验之积累。后昆曲演员常用为钻研唱曲之依据。

  沈自晋(1583-1665),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吴江(今属江苏)人,字长康、伯明,号鞠通生。与袁于令友善。工曲律。著有传奇《望湖亭》、《翠屏山》、《耆英会》和散曲集《鞠通乐府》,并将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增补为《南词新谱》。

  沈宜修(1590-1635),明女诗人。吴江(今属江苏)人。字宛君,沈珫之长女,叶绍袁之妻。能诗词,三个女儿昭齐、蕙绸、琼章皆有文华。著有《鹂吹集》(即《午梦堂遗集》)等。

  沈云英(约1630年前后在世),明女官。萧山(今属浙江)人。道州(今湖南道县)守备沈至绪女。从父*****农民起义军。至绪为张献忠部农民军所杀,她夺还父尸,据城顽抗。明廷授以游击将军。其夫贾方策亦为农民军所杀。后辞官还乡。

  沈在宽(?-1732),清诗人。浙江湖州人。为吕留良之再传弟子。在乡间教书,与其师严鸿逵进行反清活动。所著诗集有“陆沉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归疆”等语。雍正六年(1728)以曾静案被捕,定案后惨遭杀害。

  沈德潜(1673-1769),清诗人。字确士,号归愚。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进士。任编修、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早年即以论诗、选诗闻名,曾为乾隆帝校《御制诗集》,死后因涉文字狱被戮尸。编有《清诗别裁集》、《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古诗源》等,著有《说诗晬语》、《沈归愚诗文全集》等。

  沈铨(1682-约1760),清画家。浙江德清人,一作吴兴人,字南蘋。善画花卉禽兽,工整浓丽,设色妍艳。尝写《花蕊夫人宫词》为图,笔意巧妙。雍正时受聘东渡日本,历三年,深受日人推重,从习画者颇多,其中以圆山应举最为著名。

  沈金鳌(1717-1776),清医学家。江苏无锡人,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老人。廪贡生。博览文史,尤精医学。曾广搜历代医家著说,参配己见,著成《《沈氏尊生书》,书分七种,凡伤寒、杂病、妇科、儿科、药剂、脉象等。其中尤以《杂病源流犀烛》,理论精湛,证治丰富,后世流传颇广。

  沈起凤(1741-?),清戏曲作家。字桐威,号红心词客,江苏吴县人。乾隆举人。官祁门、全椒训导。放情词曲自娱。作传奇戏曲三十余种,多被演出,流传大江南北。今存《极恩缘》、《人才福》、《文星榜》、《伏虎韬》四种。另有杂记小说《谐铎》。词亦清丽。妻张云亦工诗词文曲。

  沈复(1763-?),清散文家。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字三白。游幕四方,足迹几遍天下。其间尝为酒商,漫游琉球。晚年学道以终。工画花卉。其文简洁生动。著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浮生六记》。

  沈钦韩(1775-1832),清史学家、文学家。字文起,号小宛,浙江湖州(浙江吴兴)人,徙江苏吴县。嘉庆举人。授安徽宁国府训导。颖敏勤学,贯通经史,渊究百家。精熟史地,尤工训诂考证,兼善诗文。有《两汉书疏证》、《水经注疏证》、《韩昌黎集补注》、《王荆公诗补注》、《左传地理补注》等数十种。

  沈垚(1798-1840),清学者。浙江乌程(今吴兴)人。与徐松友善,精于史地之学。后因会试落第,病逝于徐松家。著有《六镇释》、《西遊记金山以东释》、《漳北滱南诸水考》、《后汉书注地名录》、《水经注地名释》、《元史地理志释》、《西北地名杂考》等。遗稿编有《落帆楼文集》。

  沈葆桢(1820-1879),清臣。字翰宇,一字幼丹,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道光进士。曾随曾国藩管营务。后历任江西巡抚、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日军侵台时,任钦差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亲赴台湾部署防务。光绪元年(1875)升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扩充南洋水师。《清史稿》称其“清望冠时,力任艰巨,兵略、吏治并卓然。”有《沈文肃公政书》。

  沈善登(1830-1902),清哲学家、经学家。浙江桐乡人。字谷成。清穆宗同治间进士。早年受学于钟云烝,中年涉猎西学,又学佛学,信净土宗,晚年专门研究《周易》。其学杂糅经学、佛学和西学。著《需时眇言》,提出光气说,认为光为世界最高本源,有光然后有气。光气变化,乃生万物。人之生死由光决定。人以太易、大灵、光为心,把人心、人的认识能力与光合而为一。尊孔崇佛,反对宋明理学,批评程朱理先气后说和言气不言光。著有《经正民兴说》、《论余适济》,合编为《沈谷成易学》。

  沈家本(1840-1913),清法学家。字子惇,号寄簃,浙江吴兴人。“少读书,好深湛之思”。光绪初中进士,任职刑部,“遂专心法律之学”(《清史稿》)。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侍郎,大理寺卿、法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等职。曾执教法律学堂,培养法律人员近千人。主持制订《大清新刑律》。对我国古代法律资料进行精心收集、整理和考订。其著作汇为《沈寄簃先生遗书》。

  沈寿昌(1865-1894),清将领。字清和,上海人。曾留学挪威,回国后任北洋舰队济远舰大副。光绪二十年(1894)护送高升号兵船赴朝鲜,返航途中遭日舰袭击。管带方伯谦欲逃跑,他则“坚守炮位,竭力还攻”(《清史稿》),击伤日舰吉野,自己亦中炮身亡。

  沈荩(1872-1903),清末维新派。原名克諴,字愚溪,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戊戌变法时,与谭嗣同、唐才常等相善,变法失败后赴日留学。二十六年回国,与唐才常等在沪组织正气会,任干事,致力于发展自立军。事泄潜往北京,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揭露《中俄密约》,被清廷捕杀。

  其他沈姓名人有东晋学者沈警;南朝宋文人沈勃;唐大臣沈询;五代南唐文学家沈彬;北宋大臣沈伦;南宋臣沈晦,学者沈淑;明文学家沈榛;清大臣沈荃,诗人沈玙、沈瑶,画家沈永年等。近当代沈姓名人有革命家沈泽民,政治活动家沈钧儒,国民党军统头目沈醉,电机专家沈从龙,机械工程专家沈鸿,航空工程学家沈元,漆器艺术家沈福文,动物学家沈嘉瑞,外科学家沈克非,经济学家沈志远,音韵训诂学家沈兼士,图书馆学教育家沈祖荣,文学家沈从文、沈雁冰,书法家沈尹默、沈鹏,书画家沈曾植,音乐理论家沈知白,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电影导演沈西苓、沈浮,楚剧演员沈云陔,刺绣艺术家沈寿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