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第三章
涂姓流布
两千多年来,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样,从发源地的淮河中、下游一带,迁徙发展到全国各地。据了解,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台湾等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为集中。江西邻近几省的涂姓大多是在宋、明、清三朝分迁过去的。江西(豫章郡)涂姓人口集中,成为郡望,源于东晋初年新吴侯涂钦。涂钦被涂姓后裔公认为“江南一世祖”。

江南涂姓始祖——涂 钦
(一)涂钦身世
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涂钦的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至今未见信史。而据各地的涂氏宗谱记载:涂钦是涂姓朴公以下的七十六代孙。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父涂恽。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涂钦出生在战乱的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而钦公所在的淮南寿春,正是当年备受战乱、灾祸频仍的中原重灾区。他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他在近七十岁的那一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七月),被封为新吴侯(新吴西汉为海昏县地,属豫章郡,东汉置新吴县,五代南唐改奉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奉新县)。是根据元帝司马睿颁布的封候敕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劳而被封为侯的。所谓“扈跸南迁”,这要从西晋建国之初说起: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实行分封制,让同姓二十七个王执掌兵权,都督各方军事,这就使得门阀势力大为膨胀。司马炎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司马衷继位。司马衷本来就是一个白痴,他自继帝位当皇帝后,一如既往终日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形同傀儡,先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专擅朝政,排斥宗室诸王。而他的老婆贾后(贾南风)又性妒,酷虐暴戾,她利用宗室的怨恨不满,诛杀杨骏和元老卫瓘,政由已出,不久便引发了宗室争权,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这场延续十六年的大混战,使民不聊生,国力耗尽,致使汉族和少数民族上层贵族趁机聚众反晋。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时任琅琊王、安东将军的司马睿由西晋实权人物“东海王”司马越批准,经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渡江出镇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司马睿以心腹大臣王导出谋划策,都督扬州军事,一时成为江南地区最有实力的最高军事长官。涂钦从青年时代起,已是琅琊王府中的近吏,很可能已是府中管理行政或事务的官员。司马睿嗣位琅琊王时(年仅十五岁),钦公(时最少四十三岁)应是辅佐司马睿的老臣了。当司马越把自己的根据地下邳交给睿代为镇守时,睿才三十岁,而钦公(时五十八岁已近花甲)在此任职多年,熟悉当地社会,应是司马睿的得力助手。这时,北方的匈奴刘渊、羯族的石勒等叛乱也愈演愈烈。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次年两攻洛阳,西晋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涂钦公(最少六十二岁)受命,自下邳,随琅琊王睿南渡到达建邺(今南京),历时近五十天,虽然只是军事调动,无须冲锋陷阵,但长途跋涉行军,其中的艰难困苦是不难想象的。好在钦公有长期在这个地方任职的经历,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和特长,为南迁事务排忧解难,并与司马睿、王导等一起为“中兴南土”尽责尽力,因而赢得了本来就颇讲义气的司马睿对钦公“扈跸南迁,功盖臣邻”的评价。
应该说,钦公长期在琅琊王府中任职,先后侍奉祖孙三代主人,加之钦公父子忠厚、可靠、勤奋的品格,并协助解决了不少困难,遂成为司马睿可以信赖的得力助手、心腹老臣。“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绩,这就是钦公虽然文不见著述设谋治国安邦,武不曾率兵冲锋陷阵,而受封为新吴侯的主要原因。(参看涂念雅:《试论钦公封新吴侯》)
有一些涂姓宗谱记载,涂钦公除护驾南渡之功外,还曾参与征讨石勒、刘曜,并立有战功。但他在征讨石、刘的战争中担任过什么军职,有过何等战功,史书并无记载。事实是,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石勒起兵反晋后,曾被晋将苟晞击败,并没有提到涂钦。一些涂姓的宗谱中还说,涂钦是“兵马大元帅”、“上将军、都元帅”,这一说法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在唐代之前,尚无“元帅”称号。唐初才出现“左元帅”、“右元帅”的称号。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四月,石勒灭晋军十余万于苫县,同年六月,王弥、刘曜陷洛阳,俘怀帝,杀王公以下三万余人,中原大乱,“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的秋天,涂钦之孙涂成率领江东涂氏全族南迁到豫章之涂舍村定居。次年,“神京陆沉”,中原沦陷,西晋灭亡。涂成“率子孙哭于庭曰:‘王室不复,涂山氏不得归于中土!”以上史实从晋王导《涂山氏始迁豫章旧藏序》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有云:“祖曰钦公,封新吴侯,至永嘉三年已巳,随晋南渡,出镇西江,遂家豫章,故以豫章为郡。”“钦再世而有丹阳守曰宠,宠再世而有员外郎曰成,乃继先志于建兴乙亥秋,始举江东大族乔迁于豫章之涂舍村,而子孙定居焉。”
涂舍村现今查实在今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东南一公里处,已改名蕉湖村。目前全村有居民18户,82人(迁往外地的约200人,未计算在内)。该村目前仍保有1919年(民国八年)重修的布质吊谱半幅(另半幅被从蕉湖村分迁的吕坊涂村撕去,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该谱记载,由重修谱的“序”字辈往上第廿八代的“际义”公,原住武阳渡涂舍村旧居。第廿七代“亮格”公,仍居涂舍横港本处。
晋袭汉制,将被封了“侯”的人分为亭侯、乡侯、县侯、开国侯、散侯、关内侯这么多的等级,是三国时魏元帝(曹奂)成熙二年(公元265年)制定的。“诸侯地方七十里,食邑一千六百户,官属同公,设相一人,职如县令”。三国时,关羽被封为寿亭侯,张飞被封为新亭侯,赵云被封为永昌亭侯,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据《江西通志》《南昌府志》等记载,晋代封为县侯的人甚多,异姓被封为县侯的,除涂钦外,还有刘穆之(南昌县侯)、朱龄石(丰城县侯)等五百多人。晋代留下来的史料极少,原因是两晋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最多的一个朝代,并且,当时已少用竹简,而用纸张,那时还未发明印刷术,全凭手抄,除非大家喜爱或特别重要的作品(如古诗文、史记等)能流传后世外,其它的不是被战乱所毁,就是霉烂流失。中华书局出版的《晋书》“出版说明”指出:“唐代以前写的晋史有二十多种。制作之多,未能尽善。永嘉以后到东晋时代的地名、官职、时间、地点的错误和岐异更多”。所以,涂钦在《晋书》中不见记载,并不为奇。
晋代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系三国曹丕制定,其宗旨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等级森严。许多名门望族为了彪炳自己的门阀(氏族)高贵,纷纷修谱以传世。涂钦的孙子涂成,以儒家学术而登仕,官署员外郎,他与东晋丞相王导为忘年交,涂成在当时修谱成风的形势下,也修了谱,并请王导作序,这篇序文一直为涂姓的宗谱、族谱等谱牒所收录并流传至今。王导在序中对涂钦的身份是作过表述的。
然而,王导在他的《旧序》中为什么只说了“有名钦者,以功封新吴侯”,而没有具体说是以什么“功”封侯的呢?我们认为王导同涂钦一起辅佐司马睿,涂钦的“功”,王导应该是清楚的,只是不愿多说而已。这不愿说的原因,恐怕与和他同时以“讨华轶功”封侯的庾亮、纪瞻、贺循等有战功的几个人只封了个亭侯、乡侯,而涂钦既无军功也无任职,仅凭了与琅琊王祖孙三代的关系却封了高级别的侯爵不无关系。当时持有这种看法、内心不满的人可能不止王导一人。钦公未能留名史册也许与此有些关系吧。
由此看来,在当时皇族与南、北门阀士族复杂的矛盾争斗中,钦公父子可能已卷入较深,得罪了诸多门阀士族。明帝即位后,钦公父子已失去元帝强有力的支持,不得不采取多种隐退和防范措施。如钦公死后,家人为其设置了许多疑冢算是一例。
(二)涂钦寝地
涂钦卒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葬于江西丰城三坊三十都二图(今江西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德配萧夫人附葬其右。今墓葬犹在。据王导为涂姓宗谱写的序言中说:“筑大墓茔一所,三祖并葬其中,空设土墩二十余冢。”江西丰城县“清志”之八卷第二十八记载:“新吴侯涂钦墓:钦仕晋,以功封新吴侯。墓在本邑卅都二图侯墓冈。旧失所在,至康熙己酉土人开山,获墓砖,乃知为侯墓”。

(据南昌涂纯《涂氏椿荫草庐家乘辑要》)
据今人《晋新吴侯涂钦墓》(剑川)和《涂氏新修族谱·侯墓瞻谒记》(涂静)的记述,在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的时候,一当地村民牧牛时不慎踏陷墓穴,在坍塌的墓道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铜锡祭器,并以此暴富。后附近涂姓村民对出土墓砖摹拓,见上面刻有“新吴侯墓砖”字样,才知此地为什么称为“侯墓岗”(俗称后木岗,系讹传)。村民还发现石碑一块,上刻“晋咸康三年岁在丁酉”(公元337年)、“新吴侯涂钦冢”字样;深入墓内,见前后砌石,中有一门,宽七尺,高丈余,门内复置小门,用砖封死,十分坚固。清康熙七年(1668年),涂钦的四十一世孙、国子监助教涂象震邀集丰城涂氏后裔踏勘墓址,竖立新碑,夯实墓基,遍植松杉,对墓地作了修整。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秋,侯墓又被当地土豪以挖煤为名打开了一道口子,涂氏后人闻讯急往制止,回填了土方。四年后又被挖动,挖墓者遂被执送到县衙法办。丰城县署为此还为涂钦墓立碑禁诫,严禁土人挖煤,防止借机盗墓。丰城涂氏后人也订立族规,每年清明冬至日,派专人省墓添土。但事实上,禁而不止,毁墓的情形仍时有发生。如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四月,丰城县王姓知事根据涂九畴、涂翔凤等人举报有人在“近墓龙脉聚众凿山抽巷”,致使“脉冢俱伤”的毁墓情况,贴出告示:“嗣后凡侯墓岗附近三里之内,永远不准开场挖煤,免伤龙脉。有砖古墓,自示之后,倘敢仍蹈前辙,则是估恶不悛,准绅耆等据实指名赴县禀定即拘案从严惩办。毋违,切切!”
2004年8月,居住在南昌、新建、丰城、奉新等地的涂姓宗亲十余人,亲赴墓地进行考察得知墓已被盗多次,墓砖散落在墓地附近,经进一步访问,得知墓地附近陈姓的村庄保留有碑石一方。该碑为清代某知县所立,内容为告示邑民,不得盗挖毁坏该墓,否则,捉官究问。
为了对涂钦的墓葬有更多的了解,公元2006年5月12日,涂姓部份宗亲特邀请了江西省考古专家许智范研究员专程到丰城秀市镇钦公墓地进行勘察,当时在墓地挖到墓砖数块,从墓砖的造型及花纹看,许智范认为这很可能就是涂钦的陵墓。当然还有待于发掘之后,从墓内收集的实物中得出最后的结论。
然而,钦公真的安寝在丰城侯墓岗吗?王导曾在《旧序》中说,钦公“卒葬武阳港东,筑大墓茔一所,三祖并葬其中,空设土椁二十余冢”。
为防盗墓,置疑冢这是古代达官显宦通常的作法,涂钦贵为一方诸侯,而且生前其父子可能在皇族与南、北门阀士族矛盾斗争中,得罪了不少人,生前死后,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造二十几处疑冢就毫不奇怪了。按常理疑冢都是公开葬的,只有真墓是秘密葬的。假墓要做得像真的一样,真的要做得像假的一样,这样才能以假乱真,真假难辩,从而达到防盗的目的。
按照这样的道理,生活在江西奉新的涂氏后人认为,实际的情况是钦公卒后,其子孙将其秘葬于封地新吴冯川竹岗山之巅,为了防止外人和后代不良之辈盗墓,另置疑冢二十余处,如传说中的南昌涂舍村、丰城之侯墓岗和新建某地是也。
这里依据有关资料,说说奉新县冯川竹岗山的涂钦墓。据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涂钦第二十四代孙、赐进士第、文林郎、衡阳主簿劝农营田公事涂大经撰《豫章涂氏初修宗谱总序》载:“墓在新吴冯川之右,又云丰城东南七十里武阳巷、涂舍村,皆属疑茔。”《豫章涂氏族谱·恢复奉新县署后竹冈山祖墓记》亦载:“始祖钦公,晋怀帝时出镇江西,以武功封新吴侯,食采于斯,遂择狮子山之前、冯川之上而定居焉,名其地为易里,居侧有一山曰竹岗,亦一并买下。公卒,子孙秘葬其巅,丰城之墓系疑茔”。
又钦公五世孙克复公在五代南朝任新吴主簿时,县治在今奉新会埠故县,因侯景之乱,攻陷建康,克复公携家眷避居豫章,叛乱平息后,因钦公祖墓在新吴冯川,为了追念祖宗,遂迁回奉新购地筑室于易里(今奉新干洲草坪村易里组)。克复公享年九十二岁,殁葬冯川竹岗山祖墓群内。冯川竹岗山涂姓祖墓群,一千多年来保存完好,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县政府扩建档案馆被毁。
那么竹岗山在哪?竹岗山就在今奉新县冯川镇的狮子山。狮子山又名龙山,至于竹冈山是否就是狮子山或是狮子山的一部分,尚无法考证。总之,这里是县城地势最高、风景最美的地方,“狮山形胜”是古代奉新八景之一。在唐代以前曾是涂氏的宅基地和祖坟地。(以上据樊明芳《新吴侯涂钦的生平及其墓葬考》、涂天云《千年古迹话涂姓·钦公墓》)
此墓是在豫章涂氏二十支合修宗谱时,于2004年5月在路口名泉水脑山修建的钦公墓,九世祖文师、文政二公之墓立于两侧。
但传说中的奉新冯川竹岗山钦公的真墓究竟在何处,是真是假,因年代久远,又无实物证据,很难说得清楚了。2004年5月,奉新二十支合修宗谱时,在奉新路口名泉水脑山修建了一座钦公墓,以表达后人对先祖的缅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另据南昌县《灌薮涂氏宗谱》记载,涂钦公卒后葬在今南昌市下沙窝,并附有草图,但未提出其它任何根据。涂钦的真实墓葬到底在哪里?是丰城?是奉新?或是在别的什么地方,目前都不能肯定。只有等到发掘之后,从墓中找到实证并经专家鉴定之后,方能得出结论。
二、郡望豫章,流布全国
自钦公出镇豫章,受封新吴侯,家族子孙渡江南迁定居豫章后,钦公祖孙三代,显赫辉煌,涂姓成了当地的某名门望族,为世人所仰望。豫章遂成为涂姓郡望。郡望,是一郡之中显贵荣耀的名门望族;郡姓并不是指的一郡之中所有的姓氏家族,而是指一郡之中的某一名门大姓。豫章成为涂姓郡望正是这种情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