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1、party姓——颠沛流离的party项羌人
 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上party(今山西襄垣县一带),后来称为party氏。还有相传是黄帝小儿子禹后裔的鲁国大夫party氏,封地也在party,这些都是party姓的来源。party姓还源于西羌族。羌族中有一支叫party项羌人,其祖先居住在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世世代代从事畜牧业,唐朝时,土蕃人征服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民族,大部分party项羌人被迫迁移到陕西、宁夏、甘肃一带。北宋时,以这支party项羌人为主建立了西夏封建政权,他们的子孙以party作为自己的姓氏。

92、祁姓——高洁品格深入人心
 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四世孙奚有封邑在祁,称为祁奚。祁奚是一位以正直无私出名的大夫。
晋平公把大臣叔向拘捕起来,这时已退休十八年的祁奚闻听此事,向晋平公陈述叔向对晋国所做的贡献,请求赦免叔向。平公答应了他的要求。可叔向释放后没有向祁奚道谢,有人因此责备他无情。叔向答道:”祁大夫救我是为了国家,并不是要向我布恩。如果我去谢他,那反而是小看他了!”可见,祁奚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高洁。祁奚的后人后来以祁为姓氏,祁奚就是祁姓的氏族。

93、以职业为氏——樊姓
 商汤王后裔子孙在商朝中期以后形成陶、施、樊、繁、饥和终葵这七大族,其中樊氏的职业是专门掌管修筑篱笆的工匠。樊字的含义本身也有构筑篱笆的意思,他们便以职业作为姓氏。商朝灭亡以后,周武王把上述的殷人遗民七族迁移到了齐国,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大多在齐鲁一带。

94、董姓——蓄龙有术的董父
 相传远古时期,舜执政时出过一位养龙人,名父,是黄帝后裔叔安的儿子。父蓄龙有术,舜帝非常高兴,因而赐他以董姓,并任命董父为豢龙氏。
关于董姓的来源,较有说服力并有文字可查的说法要数汉代学者史游的考证。春秋时,周朝大夫辛有后人在晋国任太史,太史这个官职又称史狐。这个人负责“董督晋典”,也就是管理晋国的典籍史册。董字在古义中有管理的意思。后人以官职为姓,改成董狐,成为董姓始祖。

95、晏姓——晏婴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时打时和,几乎没有安宁。
这年,楚灵王听说齐景公派相国晏婴出使楚国,为了给齐国一个下马威,他存心要羞辱晏婴。他听说晏婴身材不高,就命人在王宫旁开了个比狗洞大不了多少的小门。晏婴来后,守门人故意关上大门,开小门让他进,晏婴明白了,这是楚王别有用心。晏婴淡淡一笑说:“这是狗门,只有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呢。”守门人一听赶紧打开大门让他进去。
入宫坐下后,楚灵王心里很不痛快,故作不解地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说:“我们齐国人呵口气可以成云,挥挥汗可以成雨,走在路上肩并肩,连低头看自己的脚都困难,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灵王说:“既然有那么多人,怎么派个小人出使我国呢?”晏婴回答:“我国有个规定,贤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国。我是齐国最没用的人,所以才出使楚国。”楚灵王一时无言以对,只有摆酒款待。
就在酒酣之时,看见几个士兵押着一个犯人从阶下经过,楚灵王故意问:“是什么人?犯的什么罪?”士兵回答:“是齐国人,犯盗窃罪。”楚灵王就又以次借题发挥,问晏婴:“你们齐国人喜欢偷东西吗?”“我听说江南的桔树如果移到江北,虽枝叶相同,结出来的果实却又酸又涩,名枳子,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齐人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这是风气的原因。”楚灵王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从此以后,他不敢小看晏婴了。他又觉得有晏婴这样的人为相,再也不敢轻视齐国了。
晏婴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声誉又以其智慧为齐国解决了不少难题。后人以晏婴名为姓,奉他为晏姓始祖。

96、宁姓——大智若愚明哲保身
 宁姓的起源之一是伯益的后代,与秦、赵同宗。春秋时,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曾孙去世以后,因为他对秦国有功,所以死后谥号为“宁”,后人称他为宁公。宁公的子孙就以祖先谥号为姓氏,称为宁姓。另一支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的后代。康叔是卫国创建者,其后裔卫成公的儿子季軎被封在宁(河南省修武县),其后代以地名宁作为姓氏。
卫国大臣宁武子是历史名臣,孔子曾评论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是聪明的,在国家昏暗时就愚拙,他的聪明别人犹可及,可那种佯装愚拙的本领无人可及。”

97、倪姓——郡望不是发源地
 周宣王时,邾武公封小儿子公子肥在倪(山东滕县),又称小邾国。战国时期,倪国后来被楚国灭掉,倪人以国名作为姓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后魏鲜卑族中有复姓叫贺倪氏,他们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族单姓倪。倪姓的郡望在古时的千乘郡(山东省高青县)。
郡望是指某个郡中产生了一些显贵的家族。封建时代,显贵的家族往往时代居住在一个地方,形成当地望族,受当地人仰望。郡望不一定是某一姓氏的发源地,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姓张的言必清河张;姓王的言必称太原,或者天水赵,彭城刘等等。这种对自己姓氏的来源和对郡望的重视至今仍存在着。

98、涂姓——复杂的姓氏演变
 传说上古时有一个部落涂山氏有个女子嫁给了大禺,生了启,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国君。涂山氏后人以部落为姓,称为涂姓。另一支起源于春秋时,晋国执政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任中军副将,得到智(山西永济县)为封邑,儿子智莹以邑名为氏。智莹有个曾孙智徐吾后来任涂水县(山西榆次)大夫,子孙称为涂氏。
我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在姓氏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经过频繁的姓氏更改、分化、归并,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也造成了姓氏血统的错乱,要找出一个百分之百的纯本姓血统的姓族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同姓未必同宗,异姓未必异宗。

99、晁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春秋时,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宠爱小儿子王子朝,打算立他为太子。但事情还没办成,景王就去世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丐早已觊觎王位,暗中结交晋国君臣作为外援。景王一死,王子丐就同王子朝争立。这时周朝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另一个王子猛继位,这就是周悼王。王子朝不服,领兵杀掉了周悼王,自立为周王,引起了周王室的混乱。于是,王子丐就利用晋国的力量赶走了王子朝。不久,王子朝又打回京都,在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终于兵败,他带着周王室的典籍逃往他乡,其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中的朝为姓氏。由于朝字跟今天所讲的晁字在古时发音、字义相同,都有早晨的含义,因此改号为晁姓。

100、季姓——排行第四以季为姓
 传说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妃子怀孕将要临产,就请著名卜师卜楚丘占卜,结果说这次生下的若是男孩,如果起名为友,就可以为国家栋梁。后来孩子出世果为男孩,手掌的纹路与众不同,细细辨认,竟是个“友”字,于是鲁桓公就为他起名友,因排行第四,人称季友。季友长大后,平定了庶兄庆文的叛乱,又扶持鲁僖公继位,鲁僖公就把费邑封给他,史称季孙氏。季孙氏在鲁国世代执政,以至人们只知有季孙氏而不知有鲁君。季友的后人中分为二支,一支以封地为姓,就是费氏,另一支就以他的名为姓,就是季姓。

101、左姓——世袭的左史官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儿子有左公子和右公子之分,公子的后代就以左字为姓氏,成为左姓。二是以官职为姓。在周朝,史官有左史和右史之分,左史主要的工作是记录帝王诸侯大臣们的言行,右史则主要负责记录发生的大小事件。据考证,我国古代以左为尊,古代礼节中,主人居右,客人居左,表尊重。所以左史官时时刻刻能在帝王身边以记载其言行。这些左史,往往都是世袭,祖祖辈辈从事这一行当这一职务,渐渐地人们就以左再加上名字来称呼他们,“左”也成为一个姓氏。

102、陆姓——来源有三
 倘若追溯陆姓的源头,不能不提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帝姓妫。舜帝的后裔有个叫妫满的,被周武王分封到陈国(河南淮阳一带),这个地方古时叫宛丘,是伏羲画八卦,治天下的都城。由于陈国内乱,妫满的裔孙陈完逃到齐国,并在齐国定居,改姓田。齐宣王封儿子田通食邑陆乡(山东平原县),田通的子孙便以地为姓,于是有了这一支陆姓。
陆姓的源头另有一说源自陆终。陆终是颛顼帝的玄孙,也曾受封于陆地,后代以封地为姓。按年代推算,这以支陆姓出现更早。不过,这两支陆姓殊途同归,是同一个祖宗。
姓陆的有一部分来自陆浑戎。陆浑戎是由黄河上游东迁河南嵩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陆浑戎,后来陆浑戎灭亡之后,他们以国名为姓,也加入了陆姓大家族。
在大同周围生活的鲜卑族人,有复姓步陆孤氏,后来迁入中原,简化为单姓陆。
陆终的几个主要源头都在北方,后来为了谋生或躲避战乱,不时向南方迁移,陆姓很快成为江浙一带的大姓望族。

103、桓姓——千年探寻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在弟弟公子白被杀之后继承君位成为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去世之后,他的谥号为“桓”,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的世代子孙就以谥号为名成为桓姓。
另外,宋国的国君子御死后谥号也是桓,史称宋桓公。宋桓公的儿子向父是向姓始祖,其后人中有一位向煺,在宋景公时任司马,他以祖先谥号作为自己姓氏,成为桓煺。
安徽亳县是桓姓的郡望。

104、华姓
 华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因与宋国有仇,就假借周王室的名义,联合齐、鲁一起伐宋。宋殇公因为接受了大司马孔父嘉的“围魏救赵”之计解了围,因而更加信任孔父嘉,这引起了太宰督的嫉恨。太宰督是宋国公族子弟,因为封地在华,人称华督。有一次,孔父嘉阅兵的时候,华督就在百姓中散布流言说:“要打大仗了,不得了啊!”百姓对连年战争本来就不满,这么一来,非常愤怒。华督一见民心已被他煽动起来,就领着民众冲进孔家杀了孔父嘉。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怒,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宋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华督因为“迎君之功”得以执掌宋国国政,他的后代也世世代代成为宋国显贵,封地华也就成为姓氏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