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郡望堂号: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淮南郡:汉朝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后改郡,迁治寿春(今山西寿县)。曹魏政权时期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朝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朝时期为寿州寿春郡)。唐朝时期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其郡境内;唐朝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朝时期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的分界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南平郡:即今湖南省常德市。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守张若“取楚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治西20里。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分天下置三十六郡,黔中郡为三十六郡之一,郡衙设沅陵。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清江流域、贵州省东北部和重庆涪陵、黔江等地。西汉时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武陵郡郡治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南),辖境较秦黔中郡位置稍有南移,所谓“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范围包括今湖南省沅江流域,澧水流域;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武陵郡辖十三县。属今常德市的有:索(故城在今常德市东北30公里处的韩公渡镇城址村);临沅(今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分、桃源县,故城在今武陵区);孱陵(今湖北省公安县、湖南省津市市、澧县一部分、安乡、南县、岳阳、华容县,故址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零阳(今澧县一部分、慈利、石门、临澧县,故址在今慈利县零阳乡);在今湖南省怀化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有:沅陵、镡成、无阳、迁陵、辰阳、酉阳、义陵、充。新莽时期,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期间,武陵郡改建平郡,隶属荆州刺史部,辖原西汉十三县。其中孱陵更名为孱陆,临沅更名为监沅,迁陵、辰阳、义陵分别更名为迁陆、会亭、建平,其余各县同西汉。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建平郡复名武陵郡,为*****少数民族的反抗,郡治移临沅(今常德城西)。除原武陵郡假山改属南郡外,其余十二县有所分合改名。属今常德市范围的有六县:临沅、孱陵、零阳为西汉故县;沅南县,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析临沅县南境置,为今桃源县、鼎城区南境,故城在今鼎城区西南三十五公里;作唐县,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析孱陵县置,为今津市市、澧县、安乡县,故城在今安乡县北;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西汉索县更名。其他六县为充、沅陵、迁陵、酉阳、镡成,辰阳(省无阳、义陵并入)。东汉武陵郡隶属荆州,州治汉寿(西汉索县故治)。三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武陵郡属蜀。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吴蜀分荆州,武陵郡仍属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命吕蒙袭取荆州,武陵郡始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充县嵩梁山裂,孙休以为祥,遂分武陵郡的澧水流域置天门郡,始开常德地区沅、澧两水分治局面,天门郡郡名是因原武陵郡“充县有嵩梁山,山有石,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驽仰射不至”,其上名(天门)而得。天门郡治漤中(今慈利县西),辖零阳、充、漤中三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仅有零阳(今澧县、临澧、石门)。作唐县改属南郡。吴武陵郡治临沅(今武陵区),辖十一县。属今常德市范围的临沅、吴寿(东汉汉寿县改名)、龙阳(公元248年析吴寿县置,今汉寿县地)、沅南。其他七县为沅陵、辰阳、黔阳、镡成、迁陵、酉阳、舞阳。武陵郡、天门郡、南郡均隶属吴荆州,州治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晋时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南郡江南地,置南平郡。南平郡初治作唐,后徙江安(今湖北公安)。辖孱陵、江安、南安、作唐四县。晋天门郡(吴故郡),初治漤中,后移治澧阳(今石门县治)。辖临澧(充县改,属今桑植县地,非今临澧县)、零阳、漤中、澧阳(晋武帝太康四年分零阳地置)四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十县,属今常德市的有临沅、汉寿(吴寿县复名)、龙阳、沅南县;属今怀化市的有沅陵、镡成、舞阳县;属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黔阳、酉阳、迁陵。晋朝地方政区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均隶属荆州,州治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后移治江陵。西晋末年随着“永嘉南渡”,义阳流民栖于南平郡作唐县境者甚多。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南义阳郡,治今安乡县西南。辖厥西、平氏二县,地域甚狭,无一定疆界,徒存郡县名目。南平郡治作唐,辖县同西晋。天门郡治澧阳,辖县同西晋。武陵郡治临沅,辖九县,除镡成并入舞阳外,余同西晋。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南义阳郡同隶属荆州,州治江陵。南朝时期,在今常德市内设置有武陵、天门、南平、南义阳四郡。武陵郡治临沅。南朝宋、南朝齐时辖十县:临沅、龙阳、汉寿、沅南、迁陵、辰阳(西晋废,宋复置)、舞阳、酉阳、黔阳、沅陵。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武陵郡置通宁郡。武陵辖境缩小到沅江下游,辖临沅、沅南、汉寿、龙阳四县。天门郡在宋、齐、梁时治澧阳(今石门县),辖县同晋。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废漤中、临澧县,置崇义县,隶北衡州。天门郡辖澧阳、零阳县。南平郡辖江安(陈改为公安)、孱陵、作唐、安南(晋南安县改)四县。郡治宋为江安,齐为孱陵,梁、陈为作唐。南义阳郡,东晋侨置,以居义阳流民,治今安乡县西南。南朝宋初,南平、武陵、天门、南义阳郡隶属荆州,州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分荆州之江夏、竞陵、随、武陵、天门五郡,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三郡置郢州,武陵、天门二郡改隶郢州。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南朝宋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天门郡复隶荆州。齐沿袭不变。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于武陵郡置武州,州治临沅。辖夜朗郡(治夜朗,今湖南吉首市)。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武州改沅州,州治临沅。南朝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分荆州之天门、南平、南义阳和沅州置武州,治临沅。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天门、南平、南义阳郡复隶荆州。隋朝时期鉴于南北朝州、郡、县的设置既滥又多,隋文帝平陈后(隋开皇九年,公元5*****)废郡,存州县两级。沅水流域下游置嵩州,寻改朗州(沅水又名朗水而得名)。澧水流域置松州,寻改澧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朗州置武陵郡,废澧州置澧阳郡。武陵郡治武陵(今武陵区),辖二县。澧阳郡治澧阳,辖六县,除崇义、慈利县外,澧县、石门、孱陵、安乡四县在今常德市。隋朝时期州、郡为地方一级政区。唐朝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萧铣,改武陵郡为朗州,改澧阳郡为澧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朗州、澧州为武陵郡、澧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朗州和澧州。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澧、朗二洲受武贞军节度。朗州治武陵(今市城区),辖武陵县、龙阳县。澧州治澧县。唐初辖六县,同隋。唐高宗麟德后期辖四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人,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人,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五代时期朗州先后置永顺军(后梁)、武顺军(后梁、后唐)、武贞军(后唐)、武平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时期,朗、澧等十州为马殷旧将周行逢所据,辖县同后梁。朗州治武陵,辖桥江(今沅江县)、武陵、龙阳。澧州治澧阳。辖县同唐。宋朝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朗州更名为鼎州,治武陵。鼎州因武陵县境有鼎水(通名渐水)得名。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常德”取义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遣将帅,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以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德府,治武陵,辖四县:沅江(五代桥江县改)、武陵、桃源(析武陵县置)、龙阳。澧州治澧阳。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四县。宋朝地方政区实行路、州(府)、县三级制。常德府、澧州隶属于荆湖北路,路治江陵。建炎四年钟相在武陵县天子岗起义,置鼎澧州镇抚使。元朝时期沅水下游流域置常德路,澧水流域置澧州路。常德路治武陵。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常德府安扶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常德路总管府。辖武陵县、桃源州(宋桃源县升)、龙阳州(宋龙阳县升,领沅江县)。澧州路治澧阳,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置澧州安抚司,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澧州总管府。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常德路、澧州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明朝时期,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攻克湘北,翌年改常德路为常德府,改澧州路为澧州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澧州府降为澧州,属常德府。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澧州改属岳州府。辖安乡、石门、慈利。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后改承宣使司,治江夏。清朝承明制,常德府治武陵县城珠履坊(今武陵区府坪街)。辖县同明。清初,常德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常德府属岳常澧道,治澧州。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澧州升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辖五县:永定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安乡县、石门县、慈利县、安福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是年,安福县改称临澧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所属岳阳、平江、临湘、华容、汉寿、沅江、常德、澧县、安乡、临澧、南县划归湘江道管辖;将桃源、石门、慈利、大庸划归辰沅道管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2月,湖南省政府将全省划为九个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十一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4月,全省划为十个区。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1949年8月4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辖九县: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8月5日、8月15日先后组建常德市、津市市。8月28日,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改称常德区专员公署。11月,政务院第142号文件批准,撤销益阳专区,将益阳市及益阳、汉寿、沅江、安化、桃江县划归常德专区。1955年2月,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常德专员公署。1962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一市划去,常德专署辖八县二市。1966年秋冬,专署领导机关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逐渐瘫痪。1967年3月,以军分区为主,吸收群众组织代表和部分专署领导干部,成立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行使专署职权,4月,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销,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改称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1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1968年2月,成立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行使原常德专署职权。1979年3月,按照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和宪法规定,撤消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常德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常德市设七县二区一市:汉寿县、桃源县、澧县、安乡县、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武陵区(原常德市改)、鼎城区(原常德县改)、津市(省辖县级市,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1988年12月慈利县划归大庸市(今张家界市)。1992年5月省政府批准析武陵区德山街办事处、德山乡、德山林场建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1995年常德市所属各区、县(市)撤区并乡建镇。全市有九十三个建制镇,一百十七个行政乡、十个街道办事处。
 
2.堂号:
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鲁国堂。
淮南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南平堂:以望立堂,
玉峰堂:资料有待补充。
顺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起凤堂:资料有待补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