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旷(邝)[曠、鄺、𣊥,读音作kuàng(ㄎㄨㄤˋ)]←“旷”的古体汉字“𣊥”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或《A、B二级扩展汉字库》。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姓氏大家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明朝姓氏学家陈士元在《姓觽》中也记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
古旷国,故址在今安徽省的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时居之人因以为氏。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社会中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有一种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们各种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其人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由于是盲人,因此师旷的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在汉朝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常以师旷的名字来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例如在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就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师旷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还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晋悼公姬周(姬纠)执政时期(公元前572~前558年在位),卫国君主卫献公姬衎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当时晋悼公认为卫国的民众们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简言了二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齐国当时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而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叫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当时谷、雒水斗(水灾),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姬彪(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派遣大夫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晋后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
叔誉回来后就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
晋平公很惊奇,便派遣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
太子晋问师旷:“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
师旷严肃回答道:“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应少贪女色!”
太子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三年之后,太子姬晋果然病逝。
孔子知道此事后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了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仅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王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已的独到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已的意见,也向晋候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卫国的乐师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缅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真正尊敬。
不过,师旷虽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乐师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由此后世将不尊*****规范、使人丧失奋发向上之志的音乐皆称作“靡靡之音”。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为“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直至在后来居然成为盲人算命这一职业的祖师爷。
在师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旷氏、或邝氏,世代相传至今,其旷氏史称旷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黄氏,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氏、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该一支系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成籍的《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本书按:

家谱文献《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所记当为可疑,质疑处主要有四: 第一,参照《后谷旷氏族谱·南阳旷氏历代衣冠图》中的记载:“旷姓自东汉开始,历经唐、后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历时近二千来年,其间旷氏历代为官之士为数不少。如汉朝黄宣为河阳侯,唐朝黄贤拜右相封郓国公,黄丞封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等等。然而,两汉时期凡封侯者,在《史记》、两《汉书》、《资治通鉴》中截有记载,但就是没有一位什么“河阳侯黄宣”。那么,黄宣到底有无?
第二,从东汉王朝至唐朝神龙年间数百年,按《邝姓氏族源流》的记载,这位“黄宣”能娶邓禹之孙女,当在东汉初期,而所生“黄贤”居然能活数百余岁,从东汉初期跑到唐朝中宗李显执政时期(公元705~710年在位)得拜郓国公,堪比彭祖,其世系当万分离奇了。过于离奇之事,讹者八、九,新田邝氏当认真检讨。
第三,东汉开国名将邓禹在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得封之爵为梁侯,到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再晋封为高密侯。得封高密侯,其梁侯之爵自消。待东汉明帝刘庄于永平元年(公元58年)即位后,以邓禹为先帝元勋,拜为太傅,当年病逝,赐谥“元侯”。一个家族的族谱记载,不可能对先贤先祖举低爵而抑高爵,谱记邓禹当冠“元侯”或“高密侯”之称,不可能再载“梁侯”。
第四,按方志记载,南岳衡山的旷氏是从江西吉安迁徙去的,所记黄丞应是吉安旷氏的始迁祖,而不是旷氏的始祖。黄丞的父亲黄贤因失守边关,皇上大怒要灭其族,黄贤令子侄易姓潜逃,其长子黄旦潜逃到衡山,易了什么姓,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按载,黄贤的次子黄丞是当朝驸马、皇帝的女婿,“公子求情,皇帝赦免,故未罹阙难”,照样做他的驸马和安平侯。既然这个黄丞既然已经被赦免了,就无需改姓,也没必要改姓,更没有理由改姓。而所谓黄丞,在文天祥为旷氏谱所序中记载,原来就姓旷,就叫旷丞,后来调任吉州长史,迁徙到江西吉安,所以旷丞可能就是吉安旷氏的始迁祖。
这说明,旷丞本就姓旷,并没有以黄改姓,就按其谱所载,其父“黄贤”实际上原本就是旷贤,追溯到东汉时期的“黄宣”,都是姓旷,应是旷宣。
所以,本书疑该支旷氏之祖绝非黄氏所改,但因何相传为“黄氏所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据一些史学家和姓氏学者考证,今湖南省的邝、旷二氏大体上以衡山为界,衡山及其以北各县为旷氏,衡山以南各县为邝氏,二而一。
此为一家之说,值得商榷。
 
得姓始祖:师旷。



这个详尽一些。
请楼主多提宝贵意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