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俄罗斯的旋律大师,首推柴科夫斯基,鲍罗丁紧随其后,其作品悦耳动听,独树一帜,有些片段还被改编成轻音乐广为流行。深圳交响乐团上周五在大剧院音乐厅上演鲍罗丁作品专场,让人们现场领略到鲍氏音乐神韵。

鲍罗丁(1834~1887)是19世纪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的成员。所谓“强力集团”,实为一个音乐创作小组,是俄罗斯在音乐先驱格林卡之后最引人注目的创作核心。鲍氏一生作品不多,却几乎个个是精品。《b小调第二交响曲》被认为是俄罗斯史诗*****响乐体裁的奠基之作。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直到今天仍是音乐会的热门曲目。歌剧《伊戈尔王》更是妙乐充盈,《波罗维茨舞曲》那段女声合唱仿佛来自天堂,冰清玉洁,动人心魄。他的室内乐作品也很成功,其中《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可谓人听人爱,1953年被百老汇歌剧《命运》(Kismet)全盘“拿来”,填上歌词,起名《这是我所爱的》(And This Is My Beloved),翌年即获“东尼”奖,已是作者去世67年之后。

如此大师,音乐却仿佛业余“玩票”。鲍罗丁虽从小受到良好音乐教育,却酷爱科学,并成为颇有成就的化学家和医学家。他曾和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一道获得过国家科学奖并一起出席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科学博览会。他又是一位敬业的医学博士,曾留学德国。他还乐善好施,家中常有亲朋及半生不熟的客人造访,而他总是尽量帮忙。于是他只能利用周末甚至养病的时间来作曲,并自称“星期天音乐家”。鲍罗丁属于“鱼与熊掌兼得”的幸运者,可惜天不假年,寿仅53岁。

如此业余创作,当然快不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写了7年,《伊戈尔王》写了18年,直到去世也未能完成,要靠身后朋友帮助完稿。需要说明的是,“五人强力集团”中,除发起人巴拉基列夫外,其余都是业余的。如居伊是陆军中将,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分别是海军和陆军军官。

深交在前中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卞祖善的指挥下,演奏了上述除室内乐以外的全部作品,组合恰到好处。卞祖善秉承李德伦等老一辈指挥家优良传统,演出前做了流畅生动的普及性介绍,深受听众欢迎。中场休息时拜访卞祖善老师得知,这套曲目都是他选的。他说限于预算,由男中音演唱《伊戈尔王》中一段咏叹调的计划取消了。“那歌曲真好听啊!”言谈中他有些遗憾。



Leave a Reply.